学校建筑设计之空间构成随笔

2023-05-27 13:4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建筑设计之空间构成随笔》,欢迎阅读!
建筑设计,随笔,构成,学校,空间


学校建筑设计之空间构成随笔

摘要:建筑环境的整体艺术成为新的追求,是要用城市的观念看建筑,要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全局和协调。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动态建筑发展中追求相对的整体的协调美和次序的真谛。



------>

关键词:树下的人功能空间

1背景与理念

200310月受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委托,对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新建用地进行了实地踏勘,开始了对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进行详细的建筑设计及规设计的编制工作



作为学校的主体建筑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学综合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设计规模普通教室90个,合班教室4,物理实验室18个,化学实验室16个,生物实验室13,以及7060m2的教师办公区。设计建筑38210m2(未记入地下部分),其中:普通教室:14650m2专业教室:3730m2实验室:8850m2合班教室:1890m2办公面积:7060m2,半地下室:825m2



教学综合楼在规划设计上位于校园的南面,不仅对外联系方便,同时与校内其它各区联系密切。由校区南入口向北为校前广场,教学综合楼作为教学内的主体建筑位于校前广场北侧,结合校前广场的环境设计教学区形成一个完整、开放的空间,简洁现代的手法突出校园环境朴素、典雅的魅力和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将功能性空间精神化、艺术化,为学生创造一个心灵共存的精神家园。



路易斯*康曾有这样一段对学校本源的论述:“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对事物的理解......”



回到事物的起点,因为这里有反映某种人类活动的全部精神和我们得到的灵感源泉,我们企望这个学校能反映那个坐在树下的人的精神。



作为校园建筑,我们力求达到功能,结构和流线的严谨,并融合文化筑的品味及活泼的校园气氛,期望建筑能像学校本身一样,带给人理性的思考以及美的感受。






2,功能与空间

建筑教学办公等多种功能与一身,我们经过多轮推敲及反复论证,成了方案的雏形。普通教室区作为综合楼最重要的功能分支既接近学生宿舍,位于校区中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办公位于正对南入口广场,便于形成学校建筑静,稳重的气质形象;实验室:正对西入口,缓缓的曲线上几点跳动的符号,给人留下亲切、活泼的印象,各部分功能分区明确,相对独立,又可通过连廊、中庭、门厅等保持快捷的联系。一条贯穿南北的多层立体的廊子引导着人流的方向,廊子划分实验室和教室,中间隔以内庭院,即可相互联系又不会相互干扰,连廊穿起的各功能区域,又通过竖间联系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流线围合而成的一处处半开放的休闲场所,是学生自己交流、活动、休息的场所,将业余的活动功能置于此地是对传统校园行为的充实与提升



教学综合楼在建筑设计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目的性空间与非目的性空间的次序,还原非目的性空间的深层次含义。使自在与自为的行为特征在室内空间中获得了同样的可能,首先将室内空间划分为目的性空间和非目的性空间,前者如教室、实验室,等功能性空间,是教与学的场所,其行为发生是他为或者为他。后者如



走廊、楼梯以及楼与楼之间的灰空间,因为解除了目的性的压抑,其行为发生的方式呈现明显的自在与自由。



具体做法:在其空间的组织过程中,对走道、楼梯、过厅、中庭、走廊等非目的性空间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尺度的加大、视野上的前置,以及空间序列中丰富性的加强等。空间的无目的性又使空间的随意性和丰富性变成可能。教室作为教与学的空间,目的性是很强的,单纯和简约的空间对目的性的干扰最小,教室外的多义性空间主张着思维与行为的发散性。现代教育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为师生提供多样的交往空间,因此在实现必要使用功能的同时我们强调以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营造多元的人文交流。教育的目的不应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是传导一种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对非目的性空间的关注,使单一教与学的方式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为校园中自主的行为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楼梯上,连廊中,不再只是匆匆而过的人流,而是随处可以发生故事的场所,交谈、学习、展示、偶遇甚至是等待......在这里非目的性空间成为目的性空间的传承与过渡,又是一种对话,教育理学的意义上讲,知识的来源不只是被动的传授而更应该是主动的感悟,非功能性空间对功能空间的补充使知识传授的方法更趋于完整。



建筑的价值在于空间的舒适度,建筑的意味在于空间的交错开阖,景致丰富的庭院,贯穿其中的连廊,是空间交流的语言,站在二层的连廊俯视一层的庭院或于一层的院落仰视层层的外廊,都是我们渴望达到的空间与人的交流互动。另外,由缓曲线墙面组成的不再死板的实验室空间能否给上课的同学带来些许意外的灵动......如果说空间完成行为发生的使命,那么形式的美感是建筑艺术的视觉使命,视觉的美感也是可以直入人心的,即所谓悦目可以赏心。








3,形象与气质

简洁的入口处理,强烈的色彩点缀,高耸的钟塔,层层的连廊,底层相通的中庭与丰富的外部空间设计等,赋予学校建筑明确的形象特征。我们希望在曲线与直线之间,在实体与虚面之间,在不同的场所张力之间,综合楼以其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校园文化的认知。



3.1,关于形体:由于功能复杂,规模庞大,我们力求使整个建筑更加丰富,充满情趣而非简单的填塞功能,扩大面积。通过与校区南北向轴线重合的建筑轴,以半封闭通透廊子的形式使校园南北向轴线得以延伸、继续,并临轴设立钟塔,通过高度上的对比变化及功能上的特殊性,统领北校区。并以此为中心,使教学区、宿舍区及文化广场形成强烈的向心性。钟塔的设计为贯穿校园的轴线提供了限定空间的视觉制高点,更为综合楼增加了时间的纬度。南部位于弧线尽端伸出主体建筑的塔楼,作为实验区与办公区交接部位的处理手法,与主体建筑生一种连而不死,分而不断的延伸关系并与北边钟塔相互呼应,其旋转的角度与教学区楼梯相应成趣,且作为主入口广场的志高点,反映出建筑的身份,其作为独立的视觉对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着建筑文化格调和艺术品味。而使整个综合楼体量丰富活泼,错落有致。其简洁明快、粗细分明的线条、活跃流动的轮廓,赋予了文化建筑清新、自然的性格特征



3.2,关于色彩:色彩是建筑语言的一种主要形式,色彩的选择关系到设计的成败,一般而言,采用浅色调不会出现大的差错,但往往流于一般,大面积过于鲜艳的颜色又会使人烦燥,并不适合学校建筑,我们经过反复对比,讨论,决定在浅色调上作突破,整体采用清新、淡雅的白色及浅黄色调,局部过渡体、突出体采用亮丽的纯色,以活跃整体气氛,使人觉得新切、丰富,不会落入俗套而显得平庸。同时色彩的单纯是对空间本身的一种信心,展示一种本色的纯真、蓄、素雅,建筑的美也在这些元素中。为突出建筑的体量美,表现建筑空间与形态的对白,我们采用黄色,白色为主色调,单纯中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不浓烈、不张扬、不奢华,朴素而谦和的传承着明确的中原文化



建筑本就是一门用功能、空间、流线、形体、色彩诠释的语言,徜徉于这所学校,或于明亮的教室朗朗读书,或于宁静的庭院休息沉思,或于连廊,塔楼远眺观景,不知您是否感受到我们期望将严谨与活泼完美结合的良苦用心。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h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