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而不纳”的倪瓒

2023-02-20 00:4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拒而不纳”的倪瓒》,欢迎阅读!
倪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拒而不纳的倪瓒

作者:曹玉林

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12

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一文中,对中国绘画史上彪炳显赫的元季四大家说过一段别具慧眼,极有见地的话:黄大痴、王叔明两家很欢迎朋友,吴仲圭选友很严,倪云林则拒而不纳

倪云林即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家豪富,筑云林堂”“清淧阁,收藏图书文玩,并为吟诗作画之所。元末忽散其资给亲故,人咸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箬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明史》)然入明后,却因既散其田,而税未及推被执,囚于郡狱。(《都公谈篡》)倪瓒诗书画皆工,尤擅水墨山水,宗法董源,用笔方折,取材多为无锡太湖一带之远山静水,疏林缓坡,意境清远,墨色简淡,绝纤弱浮薄之感。倪瓒的画似枯乃润,似嫩实苍,展卷之间,每每令人如闻天籁,如遁尘世,能感受到一种灵魂为之震悚惊悸的凄清、纯净、寂寞、荒寒之美,故而被后人誉为不食人间烟火,推为逸品的极致。对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画家来说,倪瓒的精神和倪画的境界,不啻为永恒的情结,理想的图腾。

倪瓒在文人画史上地位之高,几乎无人能比,因此有江东人家以有无为清浊之说。然而由于倪瓒之,乃筑基于无拘无束、淡泊功利的天性,清高脱俗、一尘不染的品格,故而其笔下不论是六君子,还是五大夫,皆是其人格的象征、精神的写照。因此倪瓒的画作虽大多一河两岸,构图简单;逸笔草草,较少变化,但后世大量学倪者却往往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只能得其貌,不能得其质。傅抱石所谓拒而不纳,即属此意。在这方面,人们所熟知的沈周学倪画的故事,堪称典型一例。 据董其昌《画旨》云:

沈石田每学迂翁(倪瓒)画,其师赵同鲁见之见呼曰:又过矣,又过矣。盖迂翁妙处实不可学,启南力胜于韵,故相去犹隔一尘也。

无以数计的文人画家,殚精竭虑地欲学倪画而终不逮,其最根本的原因乃在于时至明代,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剧增,社会的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倪瓒当初所置身的那种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客体环境已经消失,人们不但已不再具备倪瓒那样高蹈绝俗的情怀和超脱尘世的品格,而且也丧失了可能产生这种情怀和品格的土壤。所谓力胜于韵者,实乃整个社会心态浮躁的表征。沈周虽然修谨谦下,终身隐遁,有别于一般追名逐利之凡夫俗子,但毕竟是嚣嚣尘世中人,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无念无欲。斯人与斯世,邈矣不可攀。董其昌所谓盖迂翁妙处实不可学者,绝非仅仅针对沈周一人而言(董其昌亦曾说过启南助以笔力,正是善学柳下惠,国朝仿倪元镇者一人而已。《题沈周仿倪瓒笔意册》),而是将自己也包括在内的由衷喟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因此,尽管明代二百多年学倪者皆未登堂奥,可是到了甲申后,却出现了一位得其神髓者,这便是位列四僧之首的渐江。 关于渐江的绘画成就,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这样写道:

释渐江,歙人,本姓江,为明诸生,甲申后弃去为僧,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渐江学倪画之所以能得其神髓,遂臻极境,主要源自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渐江与倪瓒在精神上相通。倪瓒高蹈绝俗的境界,乃彻底的清心寡欲,自远于功利世界的产物,虽然倪迂清绝不可攀,绝非后人所可企及,然而其内心的孤寂和凄苦,也绝非一般人所可忍受,众多学倪者之所以大多归于失败,其原因概出于此。而渐江少孤贫,性狷,不论是早年的据于儒,还是后来的逃于禅,皆始终保持着坚贞之操,而无悔吝之心。(《梅花古衲传》)明清易祚的天崩地解之变,使渐江的内心由热变冷,从壮怀激烈转而变为超越尘世,皈依自然。而这一点恰恰与倪瓒的精神相合。

其二,渐江学倪画不求形似,而求神肖。追求形似者,往往拘执于倪氏一河两岸的简约构图,却始终摆脱不了力大于韵的满纸火气;而渐江却从意趣、气韵和境界上入手,除较少皴笔和点染这一点酷似倪氏外,在丘壑安排上却每每峭壁危峰,孤耸万仞,充分展现黄山、武夷的鬼斧神工,二者虽画面构成迥然而异,但在意趣的宁静、气韵的苍凉和境界的安谧上极为一致。较之倪瓒,渐江甚至不无出蓝之美,此诚董其昌所谓善学者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画禅室随笔》)者也。

渐江学倪获得极大成功的事例,说明倪瓒对仿效者的拒而不纳并非是绝对的,其关键在于精神上是否契合与途径上是否得法。 (摘自《读者欣赏》)(责编:刘贤)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Jb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