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伦理学复习题

2023-01-29 15:3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伦理学复习题》,欢迎阅读!
复习题,伦理学,大学


名词解释

1.道德规范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但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道德义务:是生活在某一社会中的人所时常感受到的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责任、任务和使命。这种责任、任务和使命,一旦为一定的社会集团(在阶社会中为一定阶级)用道德规范的形式明确肯定下来,就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义务。 3.道德良心:良心就是人们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从义务方面来理解良心的本质,良心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经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而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人的道德自制能力。

4.道德选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道德选择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人为达到某一道德目标而主动作出的取舍。道德选择又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它把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以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形式呈现给自己或别人。 5.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包括许多构成因素,有着复杂的结构。概括说来,就是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四方面。 6.道德人格:就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性规定,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道德人格标示着个人人格的道德性,同时也标示着整个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7.道德境界:在伦理学上,所谓境界,就是指人们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程度。更确切地说,道德境界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意识现象,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道德情操水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和阶级,总有着不同的道德境界。

简答题

1 道德规范的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即所谓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



1)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只在两个意义上有独立的意

义。

a.表明它的社会客观性意义,即表明它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客观性质。

b.表明它的认识阶段意义,即人们只在分析、揭示道规范的诸特征时,才能够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独立出来进行研究

2)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总是同自律性紧密相连的。一切他律的道德规范,都必须转换为自律的道德规范。这也是道德规范区别于其它种类的规范的特殊性之一。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如果不转换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规律,那么对道德主体是无道德意义可言的。 3)道德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

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转换为自律性的最重要特征,表现为道德主体自身的行为动因由原来的外在约束,转换为内在约束,又原来的外在导向,转换为内在导向,即转换为主体自己的意志约束。 a.道德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表现为对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认同

b.表现为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

c.集中表现为意志对爱好和欲望的把握 2.关于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关系?

道德的自我评价,就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行为所作的一种善恶上的自我认识,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自身行为所作的道德判断。道德的社会评价,最重要的方式是社会舆论,基本上代表了一个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体现着社会的利益,有利社会的稳定。

在道德评价中,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a.人们在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要受社会评价的制约;而道德社会评价,只有为该社会成员的自我评价所认同,才能发生有效的作用。

b.由于社会中总是存在着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的矛盾,因此道德的社会评价同个人评价之间,也常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所以,道德上的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必须以时代的“意志”和“本质“为转移,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准则。 3.道德的本质

在现代道德哲学中,主流的规范理学都一致认为不偏不倚应该是道德的一个本质。一些理论家认为,道德必须采纳一个不偏不倚的观点,因为道德要求我们把每个道德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的本质有以下理解: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




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当我们深入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内部比较诸社会意识形态的异同时,会发现道德有着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这是道德的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即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4.相对主义多样性、多元化、客观性 5.合理利己主义

从程度上划分利己主义的形式,一种形式是一般的利己主义,也就是“温和的利己主义”,另一种形式是理性的利己主义,即“合理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在强调利己的同时,也强调利他,认为只有在利己的同时也照顾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才不至于淹没在各个人相互搏斗的惊涛骇浪之中。这种利己主义还强调“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即认为个人在主观上追求一己利益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会把个人引向为社会造福的轨道上来。 6.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行为功利主义: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为行为影响所及的每个人带来最大的好处。行为功利主义者认为:因为情况和人各不相同,所以不能预先制定出适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人的规则。

规则功利主义:每个人都应该永远遵循会给一切有关者带来最多好结果的规则,规则利己主义者认为,人的动机、行为、情况都有足够相似之处,据此可以建立适用于一切人和情况的规则。 7.边沁与密尔的关系 8.善良意志

1)除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好的,所有其他东西都



是有条件好的。如果没有善良意志的约束就会变坏。 2)一个善良意志本身就具有完整的道德价值,这与它可能产生的结果无关,其他任何东西的价值则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取决于善良意志。 一个善良意志就是这样一个意志:这个意志所作出的任何决定都是完全由道德要求来决定的。按照道德要求来履行的行动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

3)由到底什么道德行动才具有价值引出两种行动动机。只有从责任的动机来履行的行动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或者具有道德内容。

引入对责任和倾向的区分来解释何为从责任来行动的动机,一个具有善良意志的人就是一个总是按照责任的动机来行动的人。这意味着这个人是一个能够克服对立的倾向、严格按照道德要求来生活和行动的人。所以责任就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而行动的必然性。由此引入必然性概念的讨论。

自然倾向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条件,当自然的感情与道德要求发生冲突时就需要按照道德原则来校正或抵制,此时对道德要求的服从于我们而言就是一种强制或约束,所以说责任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而行动的必然性。 9.绝对命令

1)康德认为假若一个存在着具有一种自由选择的能力,那么他也就具有一个意志。神的意志是一个完全不受感性冲动影响的意志,是必然遵循理性的原则,而人的意志受到感性冲动的影响,并不必然遵循理性的原则,这种约束自己的理性原则称为“命令”

2)两种形式的命令:假设命令和绝对命令。假设命令预设了一个已经被设定的目的,要求行动者采纳一个行动作为实现那个目的是一个手段。因此,假设命令对行动者是否具有约束力取决于行动者是否已经决定要追求那个目的。而绝对命令不受以这种方式依赖于行动者具有或者设定的目的,它要求我们无条件地履行它所指定的行动,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履行那个行动。康德认为,道德行动就是由绝对命令来表达和描述的。道德要求必须是绝对命令。 3)康德通过可普遍化检验提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绝对命令”。一个道德上可允许的行动必须是任何人都同意和接受的行动。如果一个行动的准则得不到出于类似状况中的任何人的同意和接受,那么这个准则就是一个道德上不合法的准则。 10.人是目的。

1)这是对绝对命令的表述之一。康德认为人性包含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我们也可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的来行动,与目的的设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DJ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