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称谓与文化

2023-02-24 11:36: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称谓与文化》,欢迎阅读!
称谓,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称谓与文化

作者:孙宜琦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5

[摘要]称谓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汉语的称谓词细致而复杂,本文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各自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并简要讨论在日常交际中汉语称谓词的缺失现象,以及对此种现象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称谓 文化 亲属称谓 社交称谓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58-01 一、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法制等级社会宗法制度中堂兄弟是一家人,表兄弟则是外人。《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是姑表姐弟,宝玉和宝钗是两姨姐弟,论亲戚宝玉宝钗要远于宝玉黛玉。由于中国有着两三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是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和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比如对于妻子的称呼,因为丈夫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之妻曰夫人,大夫曰儒,士曰妇人,庶人曰妻。随着历史的发展,妻子的称谓有所变化,称呼也多了起来,把妻子叫做夫人、妻子、媳妇、内子、内助、内人、拙荆、老婆、老伴儿等,体现了汉语称谓语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二、社会称谓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一)泛称的社会称谓

泛称的社会称谓也可以理解为通用称谓的泛化现象,通用称谓语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比如我们熟知的师傅,这个称谓词在古代是对老师的尊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后来指典型的师徒关系,现在人们把一些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称为师傅,比如称呼司机、厨师、建筑工人。另外,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姐一词经历了一个由卑至尊的语义演变过程,由婢女之意逐渐褒义化,成为对深闺未婚女子的尊称。后来曾一度消失,至文革后逐渐恢复使用,不仅可以指称未出嫁的年轻女子,也可以称呼各种服务行业或其他年轻的女性工作人员。其称谓的泛化,深刻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变化和解放,折射出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借称的社会称谓

在汉语中,借称社会称谓指借用亲属关系称谓来称呼社会关系对象。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家庭本位社会结构观点在语言中的折射,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国人非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注重家庭,认为亲属关系是人与人最重要的关系。因此,用亲属称谓来借称社会称谓,表示尊敬客气,希望与被称呼方建立亲密的关系。比如我们熟知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娘之类的称呼,本来是亲属称谓,可是在交际中它却又可用做社交称谓。 (三)职务职业称谓

受封建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官本位观念十分突出,汉语称谓中有一大特点就是偏好职务等身份称谓。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有关官位的称谓,一般来说,官称就是根据所称对象所任的官职而称。《红楼梦》中林黛玉为香菱推荐王维的诗集时说的是王右丞因为王维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官尚书右丞。还有直接以官称代替人名的情况,比如用代指李白,用吏部代指韩愈。职业称谓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中国有些特殊技艺是家族世代相传的,人们对其的称谓是把技艺或者成果的名称放在前面,把家族的形式缀于后面,如泥人张”“面人郎,这样的称谓不仅可以表示尊重,更是一种品牌的代称。 三、汉语称谓的缺失现象及文化思考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在选择称谓词的时候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来称呼,如果选择不够恰当,便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胡明扬先生认为现代汉语的社交称谓有不少缺环,导致过去学者长期沿用某些文言称谓。汉语称谓的缺位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通常人们对老师的妻子尊称为师母,但是对女老师的丈夫却不能称师公;在一个单位或组织中,可以用一个人的姓加职位名称来称呼,比如王局长”“李科长,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对没有职位的人,在不熟悉时又不便称老刘小刘。种种现象出现时我们都可以看成社会称谓的缺失。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称谓缺失的现象,是传统文化在深层面对语言的影响。缺失师公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古代老师都是男性,女性不能进入社会,因此便缺少师公之类的称呼。《尔·释亲》:妇之言服也。服事于夫也。这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对称谓的影响。 四、结论

中国人对于血缘姻亲的观念以及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意义和形式的变化要决于亲属称谓;日常交际中存在称谓缺失的现象,是传统文化在深层面对语言的影响。因此,了解称谓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握称谓的文化内涵,对交际的深入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4]胡明扬.”[N].中国教育报,1994.01.1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mG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