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背景知识2

2023-03-18 14:3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背景知识2》,欢迎阅读!
北京大学,就任,演说,校长,背景
北大之父蔡元培



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 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 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 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二十世纪初,他 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 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 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 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 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 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 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 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 促成国共合作。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 为中国文化教育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1912 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 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 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者。他认为,两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 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 平等、博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 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 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 全的人格。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 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 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 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 经验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蔡 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 以道德教育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蔡元培先生轶事



蔡元培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说,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穷人,但这穷人不要。问他为什么不要金子,他说要吕洞宾的指头,因为可点出无数金子。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固然要不得;但就求学而言,却是最不可少的。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有次他突然问学生:“5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



答。好一会,才有一学生率直地说:55等于10。”蔡笑着说:“对!对!”并鼓励说:“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



蔡元培早年在商务印书馆著译图书时,曾因说“四书五经不合教育体裁”而受到张之洞的指责。出书时为免清廷干涉,蔡借夫人黄世振之“振”字,署名为:“绍兴蔡振”。

蔡元培主持爱国女学校时,教科书常渗革命内容,历史授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无政府主义者)故事,理化则注重炸弹制造等。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数字。



1927年,北伐军何应钦部克复福建,蔡元培、马叙伦代表浙江人民欢迎早日进浙。何设宴招待,并介绍俄国顾问蔡列班诺夫相见。顾问当即送上其中国式名片:“蔡列班诺夫”蔡元培见了笑道:“原来是本家。”



蔡元培为古越藏书楼亲书对联一副:“吾越多才由续学,斯楼不朽尽在藏。”悬于书楼之门厅。



蔡元培以为陶冷月画融会贯通中西,据《孟子》:“子谓韶尽美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以未尽善也”,撰写一联赠陶:“尽美尽善武韶异,此心此理东西同。”



蔡元培为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礼堂落成,题了四个大字:“宏约深美”。刘海粟说,这四个字是他研究过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蔡元培在1903年创办了《俄事警闻》,1904年创办了《警钟日报》(由在提篮桥监狱里的邹容撰写报头)。两报头版都有时评一则,畅谈国事,多出自蔡的手笔。1904年慈禧生日,蔡写了时评《万寿无疆》,含意“每逢万寿,必定丧失土地”。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 典,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 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 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他说:“对于 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 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蔡元培 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 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 “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 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Z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