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特点与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3-01-01 11:36: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特点与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生源,现状,研究生,特点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 江家树 蒋晓波 刘志明

【摘 要】通过数据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2010届至2014届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特点及就业现状,总结该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提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 研究 培养 就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71-02

临床医学研究教育是高层次、高能力的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医学精英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研究教育招生规模亦逐年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彰显,并成为各医学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2010届至2014届全体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特点、就业状况等相关数据,总结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及就业现状,为深入创新研究教育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一)生源特点

1.招生规模。从表1数据可见,2010届至2014届招生人数分别为349322383428341人,每年研究生生源增幅控制在10%左右,未出现大幅度递增现象。

2.生源类型构成。从表2可见,2010届至2012届学术型研究生数量从241人逐年递增至2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则控制在110人至130人之间。2013届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逐渐增加,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数的比例由之前的大约21上升至接近11

3.研究生生源地域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2010届至2014研究生中,来自广西区外的研究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录取人数从2010届的167人提高到2014届的210人,与区内生源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

(二)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的分布性。从广西医科大学多年就业地区分布来看,区内单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2010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选择区内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区外,这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生源来自区内,以及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及国家西部计划的实施,呈现出区内就业人数明显多于区外的现象。

2.就业城市的分布性。从表5数据上看,毕业后前往县级单位就业的依旧很少,2007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仅有数名,而2010届与2014届则为零。绝大多数毕业研究生选择市以上单位就业,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研究生选择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单位就业。

注:△省会/直辖市城市就业人数与地市级城市的比较

3.就业单位性质。根据表6数据显示,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医疗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深造三种。近五届毕业生至医疗单位就业率分别占到同届毕业生总人数的92.8%93.6%90.6%93.9%93.6%,提示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比例变化并不大,说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化不大。

二、结论


第一,招生规模增幅维持在合理范围,近年来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在不断增加,硕士生的录取人数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内,但重心已转向吸引优质生源、提高教学及培养质量上来。生源类型构成由学术型为主逐渐转变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并重,由于国家鼓励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等政策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受就业单位青睐并且就业前景好等因素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并达到了国家建议的11的比例。

第二,就业总体情况良好,且定位明确,逐步形成以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医学人才为主体的培养模式,符合广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才精英教育”的理念。但仍需关注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造成了部分同学宁愿选择大城市中的小医院就业也不愿意在县级医院就业的偏执就业观。同时随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状况对毕业生择业的直接影响日益明显,多数人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这也与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就业的方向性比较强,就业形势较好有密切关系。 三、建议

(一)扩大宣传,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学校应扩大宣传,积极探索对外宣传的新模式,还应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杂志、交流机会等宣传自己,依据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将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项目充分展现,增强学校对优秀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以多渠道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使医学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合理的培养过程。学术型研究生侧重培养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即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发现新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等几个环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临床执业能力,即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同时对社会交流技能、职业素质、预防观念、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模式的选择及改革一定要围绕这些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并且进一步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改进就业指导,完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观不成熟和职业规划欠缺往往导致医学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战略规划失当、自我定位迷失进而影响就业。研究入学开始就应对其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科学引导,在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的不同能力,加强就业规划、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同时改进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生就业应以专职机构为阵地,以课程教育为轴线,以专业咨询为动态监控,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整贯穿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导毕业研究生择业时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校友的人脉资源、借助企业讲座及座谈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求、就业环境等,主动适应市场社会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尽快实现就业,帮助研究生调整自己的就业求职态,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医学职业生涯。

总之,医学研究教育是全民健康事业的核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医学研究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的工作力,真正成为能解决临床问题,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医学研究生作为目的。而医学院校达成这一培养目的可以从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重点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改善研究生实验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就业率等方面入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6R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