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农村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发展与意义》,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农村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发展与意义
作者:陈玮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11期
【摘 要】当代农村学前教育正面对教育资源匮乏、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且城乡差距过大的困难。本文将探讨农村学前教育应符合其所属地域文化特征与需求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文化适宜性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入园率低,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差。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正迎来了本世纪以来的一个重大机遇。2010 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在同一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自此农村学前教育迎来了春天。 一、从“发展适宜性教育”到“文化适宜性教育”
上世纪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发表了关于“0到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强调为儿童设计的课程或教育方案应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但是该文件发表十多年后,教育界发起了一场由“发展适宜性”问题引发的关于“文化适宜性”的讨论。批评者认为该文件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更多强调规律的“普适性”。当代儿童处在一个充满变化,注重差异与多样性的时代,而当年那种用“唯一的”或“最好的”标准规划儿童发展已然不适合了。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早已认识到任何学习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建构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在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时候,必须将所有的研究都根植于中国农村社会背景下,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农村学前儿童,从而开展适宜的教育工作。“文化适宜性”是对“发展适宜性”观点的发展与完善,注重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渐渐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 二、农村社会的不同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农村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的表现之一。本文主要选择农村家长,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小学与小学教师这三种社会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进行讨论。 (一)农村家长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在对农村家长的一项调查中(2006)表明,70%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的任务就是看护孩子加上教字认数,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应接受“正规”的教育,学好语文、数学,再学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