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概述

2022-12-01 19:0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华生、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概述》,欢迎阅读!
华生,斯金纳,概述,人格,理论
华生、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概述

作者:欧阳莹

来源:《学园》2013年第27

【摘 要】行为主义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华生与斯金纳,前者认为人格是人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后者则认为人格是独特的个人强化史的产物。他们都主张环境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并强调人们通过学习与不断的强化,渐渐发展出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人格。儿童期是形成人格的关键期,需要给予孩子良好的环境及恰当有力的强化。这是行为主义对于人格理论最大的贡献。

【关键词】行为主义 华生 斯金纳 环境 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22-02 人格是指在遗传基础上,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这样看来,人格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人格的本质即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而行为主义学派就是主张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而来,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他们感兴趣的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由此,行为主义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对人格的界定是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或者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他强调不同的人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习惯系统,而且每个人的各个习惯系统所占的比例不同,通常对人格进行分类和判断辨别都是以占优势的习惯系统为根据。华生认为人格是可改变的,但要以改变环境作为基础。他有段最著名、被引证得最多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一点,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人是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及需要,通过习得的习惯系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华生对人的行为反应作了分类:(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骑自行车、打羽毛球、弹钢琴、盖房子、与人交往、与人说话;(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起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打喷嚏、抓握、眨眼、哭泣等;(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华生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逐渐顺应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作出各种反应的过程。人的动作习惯系统逐步发展和完善,由简单反应、复杂反应,到行为习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这个过程完全取决于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华生特别强调早期环境和教养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幼年和少年是个体形成各种习惯系统的时期,也是人格变化最快的时期启示和影响,这更加大了人们对于孩子幼儿期的重视。不过除了年龄因素外,


还有一些其他影响,包括时间的合理划分、针对性的加强与过程中药物的作用,也都会对动作习惯系统有较大的影响。事实上,人长到13岁以后,其习惯系统基本上已经定型,而30岁以后,人格变化将非常缓慢,大多数个体安于一种平凡的生活,习惯模式变得固定,除非发生强烈的刺激。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程度与人格改变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华生把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改变的作用提到了绝对重要的位置,他指出:改变人格或获取一种新的人格,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改变此人所处的环境。他的理论充分甚至是极其夸张地表达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儿童,一个好的成长生活环境肯定对于儿童良好人格的塑造与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绝对必要的条件,现实生活中,还是可以看到许多在不良环境下依旧坚忍不拔,塑造出令人欣赏其人格的人物。所以对于华生的理论还应合理得当地予以采纳。 另一位行为主义集大成者——斯金纳,则给出了没有人格的人格理论。斯金纳主张个体对各种外部刺激产生的一个个反应组成了人的行为。能够使反应出现的频率增加的刺激即为强化物,这一过程称为强化过程。初级强化物是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的食物、水之类的物质,中性刺激持续地与一初级强化物配对也将自然成为强化物。母亲和金钱具有次级强化物的属性,因为其与初级强化的照顾关怀相联结,许多次级强化因此而产生,像是包括微笑、赞美、金钱、奖赏、等级、表彰等等。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中的各种突发、偶然事件会给人带来愉悦、满足或者给人造成痛苦。人就学会辨别那些给行为带来强化的刺激或情境,也知道哪些刺激或情境会给同样的行为带来惩罚。在这个意义上说,刺激带来反应,环境对反应作出评判和选择,从而塑造或改变了某种行为。总的来说,是环境选择了行为,而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

强化的概念,可以说是斯金纳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人性是中性的,无善恶好坏之分,善或恶乃是行为的结果。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要对强化物强化方法进行合理地控制,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行为、塑造行为。同时,他还认为人格受到三种力量的塑造:(1)个体强化的历史:人格是一种演化的历史产物,受到强化的个体行为倾向重复,而没有强化的行为便倾向停止;(2)自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选择虽然可以塑造人类行为,但它只决定人类部分的行动,斯金纳宣称强化作用的关联性才是主要的决定因子,所以他也相信遗传基因对人格塑造扮演重要角色,但环境比遗传因素更能塑造人的行为(如:色盲的儿童);(3文化习俗的演化:斯金纳晚年很强调文化在塑造人格上的重要性(如:语言)。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都会遇到不同的刺激,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应,那么对相同刺激产生的不同的反应就是人格的表现,每个人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表明人类的许多行为结果,都是由于某种刺激引起的,可能这个刺激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根据斯金纳、华生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我们可以对人格系统还不稳定的孩子进行人格矫正,利用条件反射来改变问题行为。在许多家庭中可以看到被宠溺的孩子对家长很没有礼貌,他们在哭闹的过程中会向家长出言不逊或是丢东西,以求家长来满足其的某种要求,家长在无奈下,只得满足孩子。对于这类情况,家


长不应该对孩子发脾气予以过多的关注,更不应该对于孩子的无礼行为选择妥协,满足孩子的任何不恰当要求、过多关注只会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认为只要闹脾气什么事情都可以被满足。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无礼的行为应该采取的是漠视的态度,让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应,使得不良的行为慢慢减少。相反,如果孩子以恰当的方式应对受挫情境——同父母好好商量或听从父母的建议,那么这样的行为就应该被强化,父母要对这样的行为予以肯定。斯金纳的人格理论较之华生还是有些进步,他承认了遗传在人格中的作用,不过他依然坚持环境及个体的强化在人格的形成与塑造中占据主要作用。虽然这样,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教育活动中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人格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人格倾向与人格特征。行为主义用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是狭隘片面的,他们忽略了许多其他条件,认知因素,例如:思考、想象、解释、评估等,整个学习结构似乎都依赖对动物的实验结果,只关注强化的原因。对于学习研究也忽略了人类学习大多发生于人际环境中的倾向,忽视了人与人互动的作用。所以,行为主义的人格论将人类置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过,行为主义还是依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提供了有效、实用的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如:行为塑造、系统脱敏等方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让人们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了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坚厚.人格心理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2]周丽芳.华生、斯金纳的人格论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叶浩生.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9211233237 [4]周丽芳.斯金纳与班杜拉的人格论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3 〔责任编辑:高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PH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