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李白

2023-02-19 16:4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蜀道难 李白》,欢迎阅读!
蜀道,李白
蜀道难 李白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板书)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提问:通过通过听老师诵读大家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2.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提问:这首诗有一个主旋律,是哪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 (生齐读主旋律,体会声音随着自然场景的变化和情感的波动有何变化)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雄放的感情基调,要读得高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在对蜀地山川险峻和社会动荡的极力描述之后,诗人内心不免忧虑,所以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反复咏叹,含蓄而深刻)的效果就体现出来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那么李白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交代了开蜀道之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

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不仅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直

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 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手法层层映衬。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神情动作等细节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第二课时

2.赏析第二小节

1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这幅凄清的画面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政治形势凶险 (化用诗句,比喻)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gb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