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心理学,心得,读书](/static/wddqxz/img/rand/big_22.jpg)
《幼儿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每个人都有喜好的东西,有人喜好风景如画的湖泊,有人喜好气势磅礴的群山,
还有人喜好日落时分的夕阳。春夏秋冬,朝花夕拾,而我却爱上了静静读书的时光。 有人说如果保健品对应人的身体,那么书籍对应的是人的精神,而对我来说读书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没有书籍的陪伴,就像鱼儿不能愉悦的在水中摆动,就像飞鸟不能自由的在空中飞翔。人生中总有几段宛如行驶在黑夜大海的时光,迷茫又看不到道路,而书本就像灯塔般带着微弱的光芒却总能指引着迷失的我找到了继续前行的方向。就像现在刚步入幼师行业不久依旧迷茫的我,前段时间接受到了一本《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指引,在观看了它的阐述后,自己心中的迷雾也消散了许多。
书中的一个案例让我记忆深刻:一位喜好安静的独居老人近日却备受煎熬。原因是一群孩子发现了她家门前空旷又大的草地,已经好几天在放学的时候流连在那里玩耍嬉闹。老人忍受不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他走出家门对着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们说:“谢谢这几天你们来这里玩,这里已经好久都没有这么热闹过了,我想给你们每个人25块作为感谢。”拿到钱的孩子们都很开心,第二天继续来到草地玩耍。老人依旧出来,给每位孩子15块,她说:“我现在退休了,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你们一些了。”15块钱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不错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孩子们5块钱,这时孩子们都十分生气地说:“钱那么少,我们每天过来玩都是很累的!”孩子们决定以后都不来这里玩了。
案例中老人对于孩子们的嬉闹其实是不能忍受的,但是他却没有采取偏激的行为,例如咒骂或者驱赶。反之,他巧妙地利用上了心理学,悄悄地改变了孩子们玩耍的动机。本来孩子们的嬉闹玩耍是因为兴趣才来玩的,但是老人通过金钱奖励使小孩原来的内部动力(兴趣)转变成了外部动力(为了金钱玩耍)。
这个案例让我深受启发,适当地利用动机转换动机可以运用在我时常思考的教学活动或者一日生活活动中,起到引导、维持既定活动并促进孩子们朝着我设定的某一目标进行。
书确实在我迷茫的时候经常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但是坚持我读书下去的更多的是读书时内心得到的一种充实感,或是书本带来的增长见识,或是书本带来的共情力量,或是书本带来的精神安慰。
《幼儿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有着许多关于孩子和教学案例,初看时的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经验的心态,当然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和学习到了更多的幼儿教育心理的知识和方法。但是更多的时候,我看着书中的很多案例仿佛身临其境般,自动对应着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和每天会发生的情况。心中有时也感叹到:世上幼儿千千万,幼师境遇却相同。例如教导我们指导幼儿积极理解他人的行为的时候,看着书中给的事例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班上发生过的相同情景。辉辉小朋友在建构区正兴高采烈地搭着积木,爱玩爱闹还爱到处跑的熙熙小朋友就从旁边跑来跑去,一不小心碰倒了积木,正在搭积木的辉辉顿时非常生气,朝着熙熙他又嚷又叫还跑过来跟我投诉。书中教师的做法是一步步引导幼儿感受他人的情感,从正能量的方向理解同伴的行为,帮助幼儿创建他们的社会理解能力。可是经验不足的我,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的处理方式倾向于批评跑步的幼儿,让他下次走路的时候要留意观察四周避免撞到任何人和东西,同时让那位又嚷又叫的幼儿停下喊叫继续搭建他的积木。对于老师的做法,我突然感到一丝丝的懊悔,原来以前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很多状况,都是一次次难得的因材施教机会,而我却白白错失浪费了。从前以为幼儿园老师每天就是看看孩子,玩玩游戏,上上课,愉快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自从踏入幼师行业,学习了很多幼师的知识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才开始懂得以前对于幼师的看法是多么的肤浅。从孩子们第一天进入班级开始,老师就开始操碎了心,不仅要让孩子们尽快脱离由于离开熟悉的家而产生的不安焦虑,从而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还要教导他们领悟遵守生活中各种规则。通过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阅读,又一次加深了我对幼儿知识的传授不单单停留在理论上,还有直观的操作、故事的讲述、情感的渲染、歌曲的伴奏、还要加上游戏的吸引等等其他元素的加持,每天练习属于幼师的十八般武艺。有时也不禁感叹自己原来也是可以学到那么多东西。
感叹的同时也是在回想着每天跟小朋友相处的日常,有过愤怒,有过欢喜,有过感恩,就像电影回放般,不断地加深记忆不断地回味,突然感觉生活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寂寥空虚,平凡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地黯淡无光,精神上仿佛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Z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