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
愿意看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被题目吸引,二是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点问题,想
通过它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回事,让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们再次登上舞台,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版。本书除了让我了解了很多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外,还让我认识到我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对于我和孩子而言确实算得上是“良药”。与此同时,它还让我进行了深入反省,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区别对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一、了解心理知识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心理咨询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也不是靠心理咨询师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它能引导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自己勇敢的走出困境……
心理咨询之所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是因为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需要时间;二是找到问题根源,也需要时间;三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需要时间;四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也需要过程……
在蛤蟆先生去苍鹭那里咨询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他一生的行为和情绪产生重大影响。用心理学术语说就是很容易进入“儿童自我状态”。而儿童为了生存,就得从自然型儿童转变成适应性儿童。期间就可能出现顺从、讨好、爱炫耀等。
二、认识家庭教育问题
看到蛤蟆先生的童年经历和他的抑郁经历时,我不禁联想到我的女儿和我们家的家庭教育问题,那是何其相似。
蛤蟆先生有个严厉的父亲,而我女儿有个严厉的母亲;蛤蟆先生在受到父亲严厉批评指责时,她母亲由于怕父亲没有替他撑腰,没站到他的立场去关心疼爱他,导致他学会的是顺从,而长大后他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判断后又很想突破这种顺从,可是已经形成习惯没办法摆脱这种讨好型人格。于是心理更多的是愤怒和不满,有对父母的,也有对自己的。我女儿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在这其中扮演的不就是那个一步步将她变成小气易怒、抑郁自卑的角色吗?
原来真正的根源是我,是我太严厉(要求太高太多),是我太早让她独立(拥抱太少),是我太强势!当然童年时候,她爸爸的缺失和几次严厉的惩罚也给她的童年带来了阴影。
三、思考两种教育
女儿的抑郁,让我不得不思考医生的一段话:你是老师吧?你是小学老师吧?你是小学语文老师吧?是的,一切都中招了!医生之所以要问这段话,是因为得这种病的人大多数都是小学老师的孩子,尤以小学语文老师为重。
来看看小学语文老师教育的普遍特点吧:严厉(因为是主科,有升学压力)、唠叨(因为是班主任)、关爱少(时间更多用在考试和班主任琐事上了)。当然这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不过这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以前批评了学生,还有时间去安慰他们,给他们说明理由,并给予鼓励,提出希望建议。现在更多的感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天天都在忙,却没忙个啥有意义的事出来!
再看看家庭教育需要什么?爱、理解、自由选择的权利、试错的权利、犯错的权利。
我把学校教育的严厉带回了家,一个严厉就把孩子的三种权利全部剥夺了;一个唠叨,更让孩子厌烦透了;再加上关爱少,怎么能从心底里理解孩子呢!
看了这本书后,我想警告自己,也想提醒当老师的妈妈爸爸们:把工作上的事带回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工作上的坏情绪带回家,更可怕的是把工作上的观念带到家庭教育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T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