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建立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欢迎阅读!
如何建立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进行过小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形成,如果坏习惯一旦形成,矫正起来就非常困难。我们做教师的如果能在幼儿小班时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一些常规习惯,那么孩子们将会终身受益。
我认为进行小班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可以安排一个醒目的标志,或者是地板上的线,固定好幼儿的位置,便于幼儿放好椅子,避免了幼儿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的现象也会逐渐减少。标志和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好的。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在大人眼里认为讲也讲了,做也做了,还算教的仔细,但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好象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让
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就便于幼儿的掌握。有的幼儿洗手的时候喜欢玩水,会把自己或旁边小朋友的衣服弄湿了。为了教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不弄湿衣袖。教师可以一边教一边做示范。洗手前挽袖子,我们会这样说:爬呀爬,一爬爬到山顶上,别让袖子滚下来。水池里面甩一甩,拿个毛巾擦干手。就这样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幼儿都学会了正确地洗手方法。现在,孩子们都养成了按顺序洗手,洗手时不玩水,会擦肥皂,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的好习惯。所以,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幼儿终身受益。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只能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样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
孩子虽小,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可以请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值日生;早晨帮老师一起给桌子和椅子排排队。上课帮老师发发书本、彩笔等物品。中午帮老师一起发发勺子,分分饭碗,午餐后一起收拾餐桌等。下午帮老师一起收收杯子,整理一下自己或同伴的床铺或衣服。幼儿对这些活动都很感兴趣。常常会听到孩子抢着说:“老师让我来发书本了”,“老师让我来送勺子了” 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四、组织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比赛,激发锻炼的积极性
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幼儿掌握好自理能力,并且检验幼儿掌握自理能力的情况,我们组织了多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赛。例如:”吃饭比赛”,比一比哪个幼儿吃得又快又干净。吃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可以得三颗红五星,吃饭有进步的幼儿也可得一颗红五星。每次午餐孩子们都积极地把自己的饭菜吃完,然后高兴地把空碗拿给老师看,从而会得到老师的“红星”奖励。像这样的比赛,既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又展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水平。
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要有耐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不能今天让幼儿学习掌握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F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