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娱乐新闻报道与媒体的社会责任 》,欢迎阅读!

娱乐新闻报道与媒体的社会责任
作者:王超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王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南京 210016)
摘要:娱乐新闻,是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休闲娱乐需要而采编的新闻消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媒体上的娱乐新闻仅仅是关于明星或者是具有“明星效应”的某些人的琐屑绯闻。本文讨论了娱乐新闻报道中的“失范”之处,从媒介功能的角度探讨了娱乐报道中媒体具有的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娱乐新闻;“失范”;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67-02
一、 娱乐新闻及其传播价值
娱乐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休闲娱乐需要而采编的新闻消息。在分类上娱乐新闻属于软性新闻, 其内容注重日常性、娱乐性,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娱乐新闻仅仅是关于明星或者是具有“明星效应”的某些人的琐屑绯闻,诸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某个明星又有婚变了等等所谓的“八卦”消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1]。
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娱乐新闻具有以下几点价值:(1)提供娱乐或表演。1959年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首次提出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认为传播并不都是务实的,它还要满足受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可以说,娱乐新闻正式对这种功能的充分体现和极度夸大。(2)市场化背景下的消费逻辑。媒体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经济的变革,全球化和商业化的经济浪潮使得媒体不可避免的进行商业化的操作,而娱乐新闻正是具有很强的“眼球经济”效应,能够提高媒体收视率或发行量。(3)满足大众对明星人物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心理。在这个没有英雄的大众文化时代,明星注定了是全社会关注的对象。对于“星光闪闪”的明星,大众总是希望知道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希望了解他们无限风光背后的故事。于是,便有了对这种心理进行满足的娱乐新闻的诞生。
二、娱乐新闻报道的“失范”
细数近年来被炒的沸沸扬扬的娱乐新闻,从“锋芝恋”到“鹏菲小兔女”整形,从周杰伦移情别恋到阿娇被偷拍,从窦唯烧车到“杨丽娟”事件等等,真真假假,此起彼伏,无一不是铺天盖地。
娱乐新闻本身的产生和传播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实中媒体把这些新闻无限放大,本来仅仅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仔细研究近年的娱乐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失范”之处:(1)情色新闻泛滥。2004年宁波市一都市报上刊登《布莱尼与男女上演“春色秀”》的报道,公然使用了一幅男女相叠于地上的猥亵照片[2]。类似的新闻在近几年更是蜂涌不断,以性和色相为卖点,大肆刊登诸如偷拍等半裸照片,狂打擦边球。(2)假新闻不断。从超女比赛伊始,谣言就满天飞——李宇春是同性恋,张靓颖被“包养”,厉娜堕胎等等,让人看的目不暇接。最后当然是“谣言止于智者”,而选手的人气不断
攀升,最后名利双收 !娱乐新闻无疑是公信力最低的新闻。(3)窥探个人隐私。娱乐新闻之最就是对明星琐屑绯闻的报道,当过分追求绯闻时就很容易演化成对明星隐私的侵犯。一个特例就是2006年王菲生子,有媒体投入数十万进行偷拍,而其新生儿的第一张照片也被炒至30几万[3]。(4)人为炒作,制造新闻。娱乐业是商业化运作的产业,当新闻遭遇娱乐时,也难免走上了炒作之路。从上文提到的超女的炒作,到2006年《吉祥三宝》被法国导演“告上”法庭,还有周杰伦不会活过40岁的传言等等,无一不是商业炒作的结果。正是这些明星艺人的“出位”,使得娱乐新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三、娱乐新闻报道中媒体的社会责任
我们知道,大众传媒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基本功能很早就受到学者的关注。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心理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首先探讨了这个问题。他概括了社会传播的三大功能:1.监测社会环境,解释那些会对社会及社会各部分带来影响的威胁和机遇;2.使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现在简化为“协调关系”);3.社会遗产的代际传承。后来加上赖特的提供娱乐的功能,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大众传媒的四大功能。现今大众传媒更被视为社会公器(public
instrument),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公共信息平台。这种特点,要求传播者站在受众的立场,为受众着想,为受众说话,为受众谋利,为受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娱乐新闻虽然只是偏重于体现媒体的娱乐功能,然而作为社会公器,媒介在娱乐报道中应该清醒认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全面审视报道效果,正确凸现媒体功能。
具体来说,媒体在娱乐报道中的社会责任表现如下:
第一、社会协调功能
在现实社会中,传媒就是人们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其社会协调功能就表现在说明和阐释信息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和规范事例的支持、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公众洞察周围的环境,在当代主要依靠各类大众传媒渠道,从而达成社会共鸣,与他人一起获得归属感,找到对话和社会互动的基础,使自己与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更深层的意义则是消除社会风险,使社会动乱系数保持在最小。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社会收入差距很大,一些社会问题相当尖锐,农民和城市打工者徘徊在社会边缘。在这种背景下,不论媒体自身是否意识到,它发布的任何信息都在无形中建构和调整者各种社会关系。在娱乐新闻中,我们常常看到诸如“黄金宴”、“人乳宴”或是对某些大牌明星数十万的手饰、香车详细的描述。这很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不同群体之间的心里差距,堵塞社会有效互动,甚至引起社会底层的“仇富”心理,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二、舆论引导作用
在新闻学中,舆论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所谓舆论引导,就是指新闻媒介通过对不同舆论的反映,扩大自己认为正确的舆论的影响,抑制自己认为错误的舆论的影响,促使舆论朝着新闻媒介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形成比较统一的社会舆论,来引导人们的“知行”(认识和行为)向新闻媒介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娱乐新闻满足的是受众的精神享受,但是这并不是说娱乐新闻就不具备舆论导向性。霍勒斯·格里利说:“《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风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4]在娱乐新闻中,片面的追求娱乐性、吸引力,过分突出声、画的刺激和反常,其最后只能把受众的视野局限在“星腥性”上,使审美最终变成“审丑”,报道成为炒作。特别是娱乐新闻相当一部分受众是
青少年,据调查显示[5]他们接触媒体主要示为了娱乐。可以说娱乐新闻对青少年树立人生观、世界观,进行社会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环境构建作用
沃尔特·李普曼在他1922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著名的“拟态环境”概念。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受众对娱乐事件的了解都是基于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和解读,可是如果媒体提供的新闻仅仅是表象的、甚至是无聊的婚变、偷拍等等消息,又怎能引导受众深层次的思考呢?“杨丽娟事件”发生之后,媒体如获至宝,大肆渲染。我们知道了杨丽娟的追星梦,还有由此引发的杨父自杀的悲剧,可是除此之外媒体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心理问题还是文化诱因,谁是悲剧的受害者,谁又来为这场悲剧承受并且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媒体上一字不提,象一场闹剧的看客一样只是希望它愈演愈烈。
媒体担负着对事件解读从而构建环境的重任,从而推动社会运行机制有效、科学、合规律的运转。通过媒体的解读,受众不仅能够了解事件的真相,更重要的是能够知道社会群体对事件的态度和社会发展,从中获得归属感,并形成自身“社会人”的角色认定。这种作用在娱乐新闻中是同样不可或缺的。
四、结语
娱乐是人类的天性,它是人类享受生活和感受生命的必要手段。然而尼尔·波兹曼却在《娱乐致死》中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们只有身躯没有脑袋,这警示着人们在高度娱乐化的现代传媒面前人类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是文化精英对媒体的批判性思考,反观媒体中娱乐新闻的表现,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清醒的认识娱乐新闻报道中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尽快解决我国新闻媒体在娱乐报道中的问题,我们才有可能使这种预言“破灭”。
参考文献:
[1] 徐颖涛.《走出文化缺失的盲区——浅谈当前娱乐报道的弊端及其解决方式》[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3).
[2] 鲁燕等.《操纵娱乐与掌控娱乐底线——当代都市报娱乐新闻报道的迷失与归途》[J].《新闻知识》,2005,(11).
[3] 朱朝华.《娱乐新闻低俗化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理论与改革》,2006,(6).
[4] 黄和节,陈荣美.《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J].《当代传播》,2002,(5).
[5] 徐颖涛.《走出文化缺失的盲区——浅谈当前娱乐报道的弊端及其解决方式》[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B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