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高考史学范式:心态史学》,欢迎阅读!
![史学,范式,心态,高考,历史](/static/wddqxz/img/rand/big_105.jpg)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 历史史观与素养培养
历史史观:(六) 心态史学(观)
【高考热点】:心态史学(观)
心态史学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西班牙,当时称为心理史学。分析人物心理是我国史学传统,如《史记·项羽本纪》对“鸿门宴”中樊哙和项羽的心理的刻画,至今为人乐道。但20世纪初史界革命中一度传入我国的心理史学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深入发展,受美国心理史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产生了我国的心态史学。心态史学具有方法论和理论思维的双重含义,它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相融合的产物,从方法论说,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研究方法,从理论思维来说,心态史学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阶层..................................以及个人的心理活动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近年来,心态史学研究在与社会学和文化学相结合后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心态史学向高考渗透,形成心态类历史试题,是心态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渗透的具体体现如下。 1、心态史学所使用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等引入心态类历史试题。
心态史学经常使用的术语:情感与情绪、想象、观念与意识、愿望与动机、性格、气质、态度、信仰、压力、气氛、社会心态等及描述它们状态的傲慢、猜疑、恐惧、谨慎、平静、喜怒哀乐、虔诚等,成为高考试题的关键词或提示语。 2、心态史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成为心态类试题的内容选择依据。
目前我国心态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态状况。可以分为稳定时期、危机时期和变革时期。我国学者更侧重于从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心态,和北美心态史学从个体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心理状况分析有明显差异的。这样的内容选择同样也成为了心态类历史试题的内容来源。
3、心态史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成为解答心态类试题的主要方法。
我国心态史学重视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结合,重视中国传统考据研究方法与心态史学相结合。在他们看来,“心态”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是可以从各种文献资料、口碑史料、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中捕捉得出的。同时与社会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使对个别人物的研究也不是脱离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了规避心态史学的负向功能,确保心态类历史试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心态类题目答案需要通过对材料中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的解读,找出时代特征和史实依据,把这一时期个人或群体的心态放在制约它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中分析,才能得出。题目内容则规避历史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着重考查一类人的心态甚至整个社会的心态,即“万众之心”“众心之心”。
1
巩固训练
专题十一 历史史观与素养培养
历史史观:(六) 心态史学(观)
1.(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24题)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1961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1964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5分)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0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