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嵇康思想研究

2023-06-27 21:3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竹林七贤嵇康思想研究》,欢迎阅读!
七贤,竹林,思想,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竹林七贤嵇康思想研究

作者:于靖仪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2

【摘要】以宗教理念养生志向来划分嵇康的诗文作品,可以看出嵇康思想独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宗教心理体验在嵇康论辩文中的运用、修身与养神的养生志向和个人自主意识觉醒的新道家思想。

【关键词】嵇康;儒道思想;个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自鲁迅发表魏晋时期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的言论后,国内学者多沿着鲁迅的研究思路,认为整体的政治环境导致了嵇康前后期截然不同的言论态度,思想上也由儒家向外道内儒转变。

对于嵇康思想的研究,海外汉学家的研究尤其是俄罗斯裔法国汉学家马古烈(《诗歌与政治》,1949)和侯思孟(《嵇康的生平与思想》,1957)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他们独特研究路径、新奇的研究思路和得出的富有新意的学术见解至今读来仍具亮点,可以与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放置一处进行横向比较,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凸显嵇康思想的独特个性和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海外汉学界对嵇康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至今尚无完整的中文译本。

对于嵇康思想前后期的转变,马古烈并不赞成是政治因素影响的观点。在他的论述中,嵇康的思想定位始终是面向自己内心的,既有思想自身发展的脉络又贯穿着养生的志向。笔者认同马古烈的观点,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上古之末的中国思想家如何耕耘、坚守自己的志向?嵇康比他的同时代人更好更全面地展示给了我们。他以古老神秘的哲学文化为基石,以雄博气势的辩论为武器,坚决捍卫自身的宗教生活理念

如果以宗教理念养生志向这两个标签来划分,我们基本可以把嵇康的作品归入以上两类。宗教理念类包括嵇康大部分的诗歌和《释私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圣贤高士传》等;养生志向类更侧重纯粹的哲学研究,如《明胆论》(哲学研究方法)、《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难自然好学论(儒家经书价值)》。 一、宗教心理体验在嵇康论辩文中的运用

《晋书·嵇康传》中谈及嵇康的论辩才能,用了善谈理三字概括。当代学者童强在《嵇康评传》中详细梳理并剖析了嵇康诗文体现出来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重点指出了嵇康在论辩文中对至理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表述,嵇康运用类比、分析和推理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至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客观性进行详细阐述。此外,童强还强调了嵇康对归纳法正确性、可靠性的质疑,这与纳原理在逻辑上无效(大卫·休漠)的观点一致。

目前学界对嵇康辩论的论证方式研究多为以下三个路径:历史事实、庄子的辩证思想、自科学思想。近年来,也有学者注意到了心理分析在嵇康论文中的大幅运用,遗憾的是,在对嵇康论文进行心理剖析的同时,过多强调了其理性运用的一面,而忽视了嵇康对于神秘心理体验的书写。

笔者认为,嵇康对于神秘心理体验的书写与宗教信仰心理体验有着直接而复杂的关联。对宗教信仰者来说,真理不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总结来认识的,而是通过个人的直觉、自己在刹那间的顿悟来获得的。这是一种非常玄妙的心理活动,也是研宗教信仰的一个知名论题。以《养生论》为例,嵇康认为,若要养生就要坚守信念,长期坚守信念就会达到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的境界。若不能坚守信念,养生之途必然无望,因为没有信念的人就是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总之,嵇康认为信念的作用巨大,既能辨析错误的信仰观念,又能使人克制内心私欲,抵御外界诱惑。在嵇康的笔下,时常可见他对自己思想倾向的角力,其实,这也是现代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浮士德式冲突(也叫双重灵魂冲突)。正是在对自身、对宗教的人的分析,嵇康完成了直面自我的精神提升

二、修身与养神的养生志向

嵇康养生论的基础仍是道家至高无上的自然观——在原始状态下,人本身是可以与自然相依相合的。有志养生的人必须要摒除杂质,提取符合的纯元素,方能使自己回到本质的道法自然状态。概言之,就是养生须做到神形兼修,精神的修养不能脱离肉体存在。在魏晋时期的服食养生方面,嵇康是提倡者,也是践行者。他认为服食养生的最终目的是净化自己的身体,志凌青云……练骸易气,染骨柔筋,达到神形相合、不分彼此的境界。为此,嵇康直斥对身体造成损伤的日常吃食,它们都是滋味煎其府藏,酸醒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食之对人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嵇康把修身养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个人在培养养生志向时,更应把养神放在首位,因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在对妨碍养生欲望描述中,嵇康的立论立场可以明确是属于道家的,但又有自己的创新见解。嵇康认为,因外界各种诱惑而产生的欲望对人是有害的,如食欲、性欲等。但是解决欲望的办法绝不是禁欲,而是要恰当运用自己的智慧、名利和社会地位,在辨析属于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时,合理引导不符合养生大道的多余肉体欲望,做到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如果说道家精微、奥妙的议题之一是关于人的欲望满足,那么嵇康对人欲的阐释足以看出儒道两家思想的差异。以《释私论》为例,国内学者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多从嵇康论点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着眼,如童强认为,嵇康不满整个国家弥漫的虚假尚名风气,嵇康详尽分析阐释了公私之分,直斥以名教为幌子而发表极端诡异言论和实行劣迹行为的做法。他的公私论不仅在理论上振聋发聩,在实践意义上也有深远影响。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思考,尝试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释私论》和《养生论》结合,打通嵇康求真持志的界限,从另一个侧面考察他对自然、对本性、对真实的一脉相承的思考。 三、个人自主意识觉醒的新道家思想

目前学界对于嵇康诗文体现出的儒道思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儒道对立,界限清晰。如余敦康在《魏晋玄学史》中,将嵇康的思想以正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嵇康在诗文中力求名教和自然的结合,后期则将名教与自然相对立,由此嵇康也陷入了自我诘论、内心挣扎的困境。一类是模糊儒道之争,只谈诗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而不发散去谈儒道之争。如童强的《嵇康评传》。笔者倾向于第二种研究方法,兼论儒道更为客观。

在《难自然好学论》一文中,嵇康文笔老辣,大量运用排比隐喻的修辞手法驳斥张辽叔在《自然好学论》中竭力鼓吹的儒家经典是古代圣人流下的典范,是不可辩驳、不可质疑的存在。人们顺应典范,言行符合典范的规定是一种本能,而不是人为的驱使。嵇康在文中为了反驳张辽叔的观点,否定了《自然好学论》中的一切,并罕见地运用了侮辱性的隐喻手法来批判儒家制度和典范:君子谓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耳,今若以明堂为丙舍,以讽诵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炙腐,睹文籍则目瞧,修揖让则变讴,袭章服则转筋,谭礼典则齿。言辞中闪烁着反儒学的光辉。

正是由于嵇康思想背离儒又超越道的独特性,使得相应研究难以简单粗暴地对其诗文进行儒、道划分。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嵇康因其儒道兼修但又儒道两不入的态度使其不可归类。他在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个人意识,正是魏晋士人阶层个体自主意识觉醒的强烈诱因。这也是为何嵇康在被杀后仅仅经历了短暂的政治冷藏期,就被士人重新供上神坛,成为众人神化并竞相效仿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钱林森,钱南秀.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王志平.候思孟与汉魏文学[A].国际汉学漫步[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童强.嵇康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x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