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根源探究及对策分析

2022-08-28 10:57: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根源探究及对策分析》,欢迎阅读!
心理问题,探究,根源,对策,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问题根源探究及对策分析

作者:河北/康改云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C版》 2017年第6



摘要:当今社会,令教师、家长头疼的问题青少年日益增多,究其原因,这些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被周围亲人过度施爱,这就导致青少年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等问题。因此,面对青少年的成长,成年人应把握爱的时机、爱的程度及爱的方式,理性处理对青少年的施爱方式,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理性施爱;家长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8-0030-03

人的一生既需要施爱,也需要被爱。当今社会令教师、家长头疼的问题青少年很多,原因何在?总的来讲,这些青少年不是缺爱,而是爱泛滥成灾。具体来说,这些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是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被多个亲人包围着。不论孩子需要不需要,这些成年人只顾满足自己施爱的需求,对孩子施以无止境的关爱,甚至是溺爱。结果他们内心得到满足,而孩子身上却是“泛滥成灾”。所以,在现如今的青少年身上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不会协作、不求上进、没有人生目标等问题。

一般而言,爱是伟大的、崇高的,但却因成年人不讲究施爱的时机、施爱的尺度及施爱的方式,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问题。

一、欠妥当的施爱时机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往往会过多考虑自己而不是真正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孩子小时候,由于其心理特征,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玩耍、认知事物等,可是很多家长缺少这个时期的儿童心理认知,盲目给予孩子很多的玩具、零食,甚至不加选择地报名各种辅导班,而忽略小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不少家长由于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无法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出现家长擅自决定的情况,如为孩子选班、择校、报考专业,甚至将孩子送出国外学习等,这些做法只能体现家长的费尽心思、主观决定,而没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与认知能力,容易导致孩子滋生厌学和逃避心理。

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那么作为家长,是否能马上满足这份爱呢?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些4 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就只能吃一颗;如果20 分钟后再吃,将会奖励一颗软糖,这样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果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选择适当隐忍、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额外奖励。这些孩子中学毕业时又接受了一次评估,结果表明,那些能够耐心等待的孩子在校表现更为优异,考试成绩也普遍较高。四十年后,这些克制型的孩子都走进了社会上层,在事业上更为成功。

所以,家长在选择施爱时机时,要注意做好两点:一是不提前预付,待孩子需要时适当给予;二是选择一个合理的期限,适度延迟满足。因为孩子在等待中有期盼和希望、有兴奋和满足,家长可以适时磨砺和打造孩子的忍耐力,同时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二、非理性的施爱“温度”和“尺度”


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家长过度包办和替代、过高期待和要求、过分控制、过于放任、随意夸赞(或打骂、惩罚和羞辱)等问题,家长不能理性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在家庭环境里,父母的非理性教育方式,出现了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的孩子的无能、过度的溺爱带来的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预带来的孩子的无助等情况。

例如,十岁男孩,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父母找到心理专家,经过测试后,智力等一切正常。于是,专家派助手到孩子的家庭观察,结果发现: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奶奶全部包揽,包括吃饭、睡觉、整理衣物等,他不用做任何事情,所以造成了他现如今的不求上进、漠不关心、缺乏兴趣等。殊不知,这种过分关爱,还会带来孩子遇事首先考虑自己、习惯性推卸责任、做事不计后果、责任意识难以达到和智商相匹配的高度等问题。试想,这样的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如果不学会规划人生,不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么,即使他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和社会困惑。

在个体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是“输不起”。虽然社会上常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如果不结合具体事实,随意夸赞孩子“聪明”,使孩子过分自信,终有一天,当他面对未知世界时就会变得害怕失败,遇到困难亦不能积极想办法去解决,最后,无法承受挫折的打击。在人生路上,孩子如果不掌握学习的真正意义,而一味去寻求别人的认可,最终会迷失自我

在对学生进行的“房树人”人格测验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感,通过交谈得知,家长训斥、打骂等对孩子进行的强制性改造行为,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把握好施爱的度。

首先,家长学会适度“放手”,不能代替孩子成长。无论是日常事务,还是孩子的升学择业,保证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常言道,付出才会有回报。让孩子自己努力付出,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这样在人生中他才产生存在的价值感,从而收获成就感。其次,爱不是随意的夸赞。“你真棒”、“真聪明”等的肆意夸赞如抗生素一般,不能随意使用。本着“夸具体,不夸全部”的原则,针对一件事具体夸赞,这样孩子今后才会在这类事情上做得更好;立足于“夸努力,不夸聪明”,这样孩子会更加踏实,不易自负;针对“夸事实,不夸人格”,这样孩子就不会沉浸在抽象的“捧”的赞美声中,减轻孩子性格上的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最后,爱不是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手段的“严厉教育”。成长伴随着鼓励,而成长路上的问题与错误,不是依靠家长的惩罚而纠正的,因为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要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宽容而真诚,智慧而得法,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真正的教育

三、不合理的施爱的方式

每个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有些家长,只会用成人的权威意识,自作主张地决定孩子要做的事情,不允许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总之,家长对待孩子,除了担心,还是担心,总以为孩子离开自己翅膀的庇护,就会出问题;还有一些父母,考虑到孩子学业繁重,不仅承担孩子的全部家庭事务,而且孩子的择校、考试信息等都要大包大揽,最终孩子的分数提高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厌烦劳动、动手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低等问题。而这并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人,很难自己独立生活,也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更难在日后的工作上有所成就。所以,家长需要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与孩子沟通交流。

首先,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切身体会孩子的感受,用“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掌握孩子心理,为与孩子做好沟通打下基础。


其次,学会理性的施爱。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怀抱、牵手、放手、独自飞翔的过程,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做一个独立的人。用“吸引力法则”,就是“心想事成”。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有能力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困境与难题,这个相信就是一个“祝福”,而孩子也会因为这样的祝福而蒙福。爱孩子,就真诚地为他送去祝福。

再次,学会平衡法。任何事只有符合平衡的法则,愿望、理想、目标才能实现。不少家长教育孩子时都带有焦急、盼望、担心、强制、保护心强等心理,结果往往与预期的效果相反。孩子成绩下降,与同学交往出现问题等,这是发出了信号———孩子成长遇到了困难,需要父母的帮助。可家长往往在乎自己的脸面,明显的反应就是急躁,横加指责孩子,家长有时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刺伤孩子一辈子。当孩子没考好、被教师看不起时,家长的任务不是更加看不起他,而是发现他的优点,鼓励他,能够让他的内心维持平衡。家长要学会把辩证思想输入给孩子,给孩子输入一套程序,让孩子增强抵抗力。同样,孩子如果在学校考了第一,家长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让他坦然承受第一的名次,不论别人如何表扬,家长首先做到淡定。

最后,若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在帮他度过难关时,首先要坦然面对,调整自己,平心静气,智慧地接受信息,然后再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分析问题的原因,讨论其中的利与弊;最后告诫孩子自己该担当什么,如何去补救。真正做到把孩子当成一个与自己同样的人,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人,与孩子平等地交谈、讨论、提出建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适当地反应“慢半拍”,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偶尔还可以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难题,也充满挑战,锻炼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他才能从一棵弱不禁风的小树成长为栋梁之才。

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关爱和呵护,也需要磨砺和锻造,更需要引领和指导。每一位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这种对孩子的爱应是长远的,既不能溺爱加放任自流,也不能过于严格加吝啬施爱,应把握爱的时机、爱的尺度、爱的方式。教育好子女,是父母一生的修行。一切偏爱、溺爱都是愚昧、自私的爱,都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多一些理性和反思,多一些方法和智慧,帮助孩子健康长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t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