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天才?人才?蠢材?》,欢迎阅读!
你并不差
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时候,中国有很多学生被戴上了“差生”的帽子。如果我们溯其究竟的话,就会发现,在高中阶段也许学生们的分差会较大,初中却不会很大,小学的差距则可以忽略不计了。
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家长及整个社会的主流解释为“勤奋出天才”,努力程度是产生差距的主要因素” 。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如果天才出于勤奋,那“天才”这个词还有其存在意义吗?在我看来,上述命题要成立,至少满足下列五点:“给他三年时间,考个四川省的理科状元;再给他三年时间,考个江西省的文科状元;十年时间,去摘块奥运金牌,十年时间,获亚力山大卢奇绘画奖,最后再用二十年搞个诺贝尔奖”。也许有人认为我是无理取闹,可如果我们把这些套用在老师家长们的口头禅里,“你只要多花点时间,多做几遍,就可以弄懂的”,“这不是你智力的问题,只看你用不用心”,“把你用在XX上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你同样可以学得很好”„„按照这个逻辑,一个人完成这五件事似乎真不是什么难题!
那社会上为什么会普遍赞同这一错误认知呢?第一,人们在自己有潜能的领域付出汗水并获得一定成就后,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后天努力,而忽略一些先天优势和内在潜能。毕竟,努力是看得着的,天赋是摸不着的。例如,乒坛名将
王浩,他能走到这一步付出的汗水绝对不少,可即使他当初把这些汗水用在了跨栏上,难道他就能够有刘翔的成绩了吗?而且,其他的选手未必没有刘翔努力,可他们之前都没能冲出亚洲。媒体在报道奥运冠军的时候,也往往忽视了——能站在奥运会上的人,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天才了。
第二,人们在提到自己在某方面所花时间的时候,却很少提自己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做它。在自己天赋所在的方面花时间,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就会产生成就感,也就越加愿意在上面投入时间,所获的成果也就越大。同样的道理,有的同学每次考试都能获得高分,就喜欢做这些学科的题,而有些同学在这方面没有天赋,得到的只有失败感。再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打篮球,可以不吃饭的打上大半天,但如果叫他们把这时间用去做理科题,恐怕他们就哈欠连天了。所以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在这方面的效率。
第三,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以分数为依据的社会分工制度下,教育“失败品”已经没有机会再去挖掘自己的天赋潜能了。如果每年上一本的学生可以说在考试方面比较有天赋,那么其他90﹪的学生就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品。然而他们真的就差吗?事实上,从中国的人才市场来看,中国极度缺乏各种科研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以及各类创新人才。而且体育、艺术、推销、农林牧渔„„职业与分数的高低没有关系!与综合分数的高低更没有关系!而那些所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h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