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位精英爸爸的育儿经(夏季亲子教育指导)-3》,欢迎阅读!

三位精英爸爸的育儿经(夏季亲子教
育指导)
目前照顾孩子们的起居生活大部分都是由妈妈来完成,而爸爸却是挣钱养家,但是育儿专家指出想要孩子们变得更加优秀,仅仅靠老师与妈妈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爸爸也要勇于的参考进来,以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育儿界的三位精英爸爸的育儿经吧!
“爸爸”不仅仅是类似妈妈那样的第二个母亲,也不仅仅是用来慰藉孩子的一种称谓。
爸爸与孩子之间应该有一种比母爱更为生气勃勃的父爱关系,他们会有那种心照不宣、充满幽默和诙谐的情感交流。
在培养孩子体育运动能力、冒险精神和新技能的掌握等方面,爸爸比妈妈具有更大的优势。
有爸爸正面影响的孩子,在环境适应能力、自信心方面都较一般孩子优秀,智商也较高。
父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 育儿界的3位精英爸爸 嘉宾爸爸:
夏弘禹,金宝贝国际早教机构创始人,育有3个女儿,分别8岁、9岁、19岁。
美丽邂逅之后,开始“用心”做父亲
一提起父亲的角色,夏弘禹感慨万分,称自己最初是天下最糟糕的父亲。大女儿出生的时候,他还完全不知道如何做父亲,为了逃避,他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注在事业上,家散了,女儿归前妻抚养,父女关系自然是糟透了。直到偶然邂逅了“金宝贝”,步入幼教领域,他才发现,原来和孩子相处有那么多门道!再次做了父亲的夏弘禹,开始“用心”做父亲。 给孩子的时间越多越好
夏弘禹每天都要工作10小时左右。说到“有没有时间陪孩子?”他笑了:“这不是问题,只要你愿意,陪孩子的时间总会有的。”夏弘禹坚持回家尽量不工作,如果没有应酬,晚饭后的8点到9点就陪孩子。他强调,陪孩子可不是让孩子看动画片,自己在边上看报、上网,而是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做游戏、一起讲故事、一起谈天说地……给孩子的时间越多越好,永远不要嫌多! 把自己变得更像孩子
每个孩子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夏弘禹有他独到的办法——把自己变得更像孩子。
不爱吃饭几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夏弘禹的二女儿和小女儿3岁左右时也是如此,总不愿意丢下手里的玩具乖乖吃饭。夏弘禹就学着孩子玩玩具的模样,把花花绿绿的蔬菜一个个插在米饭上,然后用夸张的语气唤孩子:“快来看,你们的饭上长了很多蔬菜,好好玩的!”听到有“好玩”的东西,孩子们不由分说地围拢到餐
桌边:“真的!好特别呀!”“原来吃饭也那么好玩!”
读懂了孩子“爱玩”的心,偶尔投其所好,和她们一起疯一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爱就是让孩子自己动手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爱的方式很关键。怕孩子犯错,什么都替孩子做,那是溺爱;耐心地让孩子自己动手,那才是大爱。夏弘禹就是“大爱”的积极拥护者。
女儿四五岁的时候,夏弘禹就带她们去超市,每人给50元,让她们自己买玩具。刚开始孩子很挣扎地左挑右选,夏弘禹在一边耐心等待;慢慢地,孩子们越来越清楚自己要什么,挑选速度大大提高;再后来,姐妹俩发现50元买不到称心的玩具,但是将钱合在一起,就有100元,可以买两人都喜欢的玩具,一起玩。瞧,孩子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如今,夏弘禹和孩子外出逛街,去的最多的就是书店,他依然让孩子自己选。你或许会问,书也让孩子选?孩子又不懂,万一选错了怎么办?“别怕孩子选错书,最多损失一本书的价钱。但请记住,买回去了,就要和她一起硬着头皮看完,她看不懂,就读给她听;而不是选错了,再买本新的。” 小编看点:
从不懂孩子到懂孩子,从满腹育儿理论到满脑子应对孩子问题的招数,关键需要“用心”。爸爸们,越早“用心”,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就越密切哦! 夏弘禹精彩语录:
人生因为不完美而一直在进步。 做好爸爸之前先做一个好丈夫。
让家里充满爱,一个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才能懂得爱别人。亲子网 嘉宾爸爸:
王怀南,国内亲子育儿网站宝宝树创始人兼ceo,育有2个儿子,分别5岁、10岁。
相信“人类本能就会育儿”
王怀南一家从大洋彼岸刚回国的时候,人生地不熟,5岁的儿子该上哪所幼儿园?怎么给他找玩伴?去哪找合适的保姆?问号一个接一个。生活给了王怀南灵感,自己不正在找创业方向吗?建个育儿网站多好——新手爸妈可以在那里学习、交流、分享、记录……“宝宝树”就此诞生。
王怀南相信“人类本能就会育儿”,只是快节奏的生活让大家失去了思考问题的时间。如果父母愿意花些时间勤思索、多交流,懂得如何去伪存真,育儿的本领就会被唤醒。王怀南的育儿经就是平日里自己摸索的—— 能放书的地方都放书,孩子自然爱上阅读
王怀南始终觉得阅读量的大小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于是,他在家里能放书的地方都放满了书,书房、客厅、卧室,甚至是卫生间。他的理论是,孩子在哪里都能遇到书,自然就会对书有好感。这个战略非常成功。他家老大现在10岁,非常愿意看书,一口气能看三四小时,这种定力不是每个同龄人都有的,而且他的阅
读面很广,读的大部分书都是学校没有的。 每天定时和孩子聊天,孩子不懂的也能聊
王怀南每天八九点回家,晚饭很少在家吃,怎么和孩子交流呢?每天晚上9点到10点就是他和大儿子的固定聊天时间。“我们的聊天不是天南地北瞎扯,而是有计划的,每天都有主题,周一谈儿子在学校上的课,周二谈我公司的新动向,周三谈领导力,周四谈儿子最喜欢的一本书……”这些主题都是王怀南定的,有些未必适合儿子的年龄,但儿子也不排斥。
这个聊天习惯王怀南已经坚持了三四年,开始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和爸爸独处的时间,但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有了意外发现。
一次,王怀南去清华大学参加一个圆桌会议式的讲座,讲的内容是孩子完全不懂的,但他还是把大儿子带上了,“让儿子体验一下清华的氛围也好”。讲座时间是周六晚上6点到9点。讲座结束后,正好是父子俩的聊天时间—— “听了今天的讲座,你发现了什么?” “清华的课堂和小学不同。” “有什么不一样?”
“这里是围着圈坐的,不是一排排的。大家都在讨论,不是老师说,我记笔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