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研究

2023-04-07 12:3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研究》,欢迎阅读!
大众,对大,消极,应对,传媒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研究

作者:康红蕾,罗国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11



摘要: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腐蚀了一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加剧了社交与学习的冲突,影响了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为抵御其危害,我们应当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快更新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建设,建立一批大学生喜爱的网站,正确引领媒介主流文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01-02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下,各种传媒利用其传播优势和信息影响力批量制造“焦点”和“乐子”,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把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过度娱乐化。[1]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介商品功能的重新认识;受众地位的陡然上升,这些都是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产生的社会背景。受众的猎奇心理;广告商的利益驱动;媒介对受众的极力迎合,这些都是大众传媒“泛娱乐化”产生的深层原因。

二、“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大众传媒在大肆传播娱乐文化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对其成长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大量不良的娱乐内容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腐蚀了大学生的道德与思想。在娱乐化浪潮下,受众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媒体上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虚假新闻满天飞,对于大学生网民而言他们亦可如此,“泛娱乐化”正在演变成一种生活的常态。大学生群体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深受这股娱乐浪潮的影响。娱乐信息中一些与淫秽、色情、赌博和暴力有关的不良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思想的成长。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加上目前对娱乐信息管理存在着不足,使得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泛娱乐化”的迷惑,会主动接触、收集、传播、效仿这些不良的内容和行为,不少大学生因此深陷娱乐漩涡而无法自拔。[2]当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已经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污染和侵蚀了他们的思想。

2.对大学生社交与学习的冲突。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人格成型期,他们的自制能力还相当有限,“泛娱乐化”的虚拟世界变成了某些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他们乐于去追求新鲜刺激的娱乐活动,去享受娱乐带来的快感,不少大学生狂热迷恋“娱乐圈”里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从表面上看,互联网的发展让大学生与外界的交往多起来,他们“被社会化”的程度也高起来,但是,网络上无孔不入的“泛娱乐化”信息给予大学生的这种社会化还比较脆弱。由于网络有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能是虚拟的社会化,交往必须借助电脑这一媒介,因而他们的交往必然摆脱不了机器的阻隔,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弱化了现实交往中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此外,由网络的无限链接,低水平的娱乐信息充斥网络,加之“泛娱乐化”影响下的大学生长时间无限制地与网络相处,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荒废了学业,影响了他们接受充分的社会化。因此,社会必须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在虚拟世界里社交与学习的矛盾,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3.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当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拜金女”、“炫富男”悉数登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笑”等拜金主义口号甚嚣尘上,这种无节制地把低俗当通俗,宣扬拜金主义的娱乐报道,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污染了社会风气。[3]

当前,娱乐信息传播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同时信息传播又是不对称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社会转型期和全面开放网络时代下进行的,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的多元性、不确定性,使得社会本身也处在不确定之中,体现社会要求的心理结构也在慢慢瓦解和变化。以往那些为自己选择提供依据和标准的具体尺度如今却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不再受到价值观念的单一性所束缚,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来做出最佳的选择。面对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的选择、判断上显得无所适从,在左右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境遇下,大学生们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易受暗示信息右的倾向。“泛娱乐化”必然出现诸多过量的异质信息,从表面上看给大学生以充分的评价与选择的余地,而实际上却垄断了他们的选择视野,迫使他们只能从被给予的若干事物中做出选择。[4]

三、应对“泛娱乐化”思潮的策略析要

1.加快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的更新,塑造大学生科学的知性与德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90后”大学生更注重生活品质,包括他们的学习和兴趣爱好方面都显现出一种“娱乐至上”的心态。因而,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大学生生活中的实处,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地开展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完善大学生媒介教育、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的自律方面会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媒介素养教育在满足媒介建设的“教育性原则”基础上,还要进行观念更新,遵循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的原则,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接触到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同社会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互为补充,并能够起到长期、潜在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主动力量。同时,还要建立新型的媒介道德规范规范媒体的行为。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建设,营造洁净的网络空间。面对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除了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之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调控。尽管在当前的条件下对网络问题的诊治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有害信息的广泛传播。例如:英国政府推广的“防火墙”技术。其目的是运用色情过滤卡把某些“媚俗娱乐文化”等不良文化挡在门外[5]。建立一套先进、有效的网络检测技术和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的机制,此技术的运用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对我国而言,首款专用于查堵互联网上邪教、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关信息互联网净化器软件———“网络警察110”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目前互联网行业“无序”状态,为互联网空间扫清了障碍。

3.建立一批大学生喜爱的网站,正确引导网络主流文化互联网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迅猛发展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网站建设相对处于弱势。2000年以来一些青少年的网站相继问世(如:少年在线、中国青少年网等)。网站的内容涉及面广,具有广泛、生动、形象、有趣、科学性强的特色,而且许多网站还涉及到家教及家庭热点问题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这与学生的现实联系得比较紧密。然而从笔者在网上搜索到的国内九十多家相关网站的情况看,我国国内的部分网站的信息更新速度比较慢,在众多的网站中针对青少年德育的网站还比较少。[6]这对大学生接收积极、健康的网络讯息是相当不利的。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如果不能占据大学生经常涉猎的领域,就有可能让一些消极的、低俗的娱乐内容腐蚀他们的心灵。因此,需要


建立一系列大学生喜爱的德育网站,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接受到及时、可信、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同时这也是加强我国的网络管理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高仁,滕育栋“. 政治娱乐化”现象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构建[J].闻传播,2014,(3):294.

[2]魏传光,洪志雄.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及实效提升[J].教育教学,2014,(8):56.

[3]曾一果.新媒体与当代恶搞文化的“社会政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3):8.

[4]魏传光,洪志雄.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及实效提升[J].教育教学研究,2014,(8):55.

[5]戴玉.舆情的娱乐:严肃讨论的空间在哪里?[J].南风窗,2013,(13):18.

[6]李方明.网络流行语中的“犬儒主义”现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Yy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