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毕业设计 (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XXXX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 院 姓 名 题 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OSPF路由协议的仿真实现
专业 班级 学 号
题目类型
设计型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生产需求状况: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为了满足建造越来越大的基于I P网络的需要,形成了一个工作组专门用于开发开放式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以便用在大型、异构的I P网络中。
OSPF由IETF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发,OSPF是SPF类路由协议中的开放式版本,器规范是公开的,目前使用的OSPF是其第二版本,定义与RFC2328。
OSPF协议源于一个数学算法-- Dijkstra算。这个算法能使路由选择基于链路状态,而不是距离矢量来实现路由查找、通讯。
OSPF协议是基于链路状态和SPF技术,是以传统使用的TCP/IP环境设计的,包括支持CIDR(无类域间路由),带标记的外部路由信息。其适应的范围,在于支持各种规模的网络,最多承担几百台路由器的通讯。 2、选题目的及意义:
OSPF不同于RIP(距离矢量路由算法)这类传统的内部网关协议,它布需要向每个邻居发送路由表,然后每个路由表根据邻居受到的距离矢量来获得更新,它只依靠“呼叫协议”和“可靠洪泛”来完成路由表的动态维护。完全可以直接使用IP,而非UDP(用户数据包协议)。
另外,作为基于链路状态的OSPF路由协议,克服了RIP中限制。这也是其网络扩大化,集中化,全球化,商品化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选择该课题,是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我们身边的网络,服务我们的生活,使得对之有兴趣的朋友,参考、研究路由协议,推动网络编程的技术发展。
网络互连的发展,促进着人们对信息共享和通信的需求,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的普及,共享计算机资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而协议的发展更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网路互连的潜力。
从静态路由到自治系统的内部动态路由协议再到自治吸引的边界路由协议,会使网络互联中的路由调整不在仅依赖与人工操作,而是可以根据链路的状态和优先引用自动调整最佳路由,并随网络的变化而变化,给我们展现一个真实多彩,方便快捷的网络。
目前,不可或缺的便是提到的动态路由协议,课题所研究的OSPF路由协议正式其核心。
3、参考文献:
[1] John T.Moy. OSPF协议完全实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12 [2] 晚晴,OSPF协议分析与算法[J].中国电信业,2010(7),76-77.
[3] 陈浩,OSPF应用与设计[J]. 科技资讯.2010(21),18-19
[4] 李勍叡,OSPF路由协议在标准多区域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34),16-32. [5] 高雨明,浅析RIP和OSPF协议[J].中国新通信.2010(17),35-39.
[6] J. Moy, OSPF Complete Implementation[C], New York: Addson-Wesley,2001.
[7] J. Moy, OSPF-Anatomy of an Internet Routing Protocol[C],New York: Addison-Wesley,1998. [8] 姚苏,张宏科,周华春. RIP和OSPF路由协议在Click软件路由器中的实现[J]. 计算机技术与发
展.2010(12),17-20.
[9] 尧刚华,浅析基于OSPF华为交换机路由协议配置[J].硅谷.2010(10),142-143 [10] 王笑娟, OSPF在校园网中的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2010(6),93-95. [11] 孙德贵, OSPF路由协议的故障处理[J].科技信息.2009(1),477-544. [12] 唐子蛟, 基于OSPF协议的路由器安全[J].软件导刊.2009(3),157-158.
[13] Jessica H.Fong, Better Alternatives to OSPF Routing[J]. Algorithmica,2005(43),113-131.
二、主要研究(设计)内容、研究(设计)思想及工作方法或工作流程
1、主要设计内容:
阐述网络互连的基本知识、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后,详细分析了OSPF路由协议的算法,并且对OSPF路由协进行了模拟仿真。主要包括OSPF协议的路由算法、最短路径的定义、最短路径的算法描述、最短路径的实现等。 2、设计要求:
1) 分析OSPF路由协议的报文格式 2) 分析OSPF的工作过程
3) 建立相应的网络仿真拓扑结构 4) 实现OSPF路由协议的仿真
通过对OSPF路由协议所采用的Dijkstra算法的理解和研究,实现了从起始节点 到终节点的最短路径选择过程,并且针对Dijkstra算法的执行效率进行了分析。采用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程序的编写采用模块化设计,要求简单易读,修改方便的特点。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1.2010年12月17日,向导师提交任务书。
2.2011年 3月,收集整理论文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课题核心知识要点,熟悉开发环境。
3.2011年4月1日-4月15日,需求分析阶段:编撰系统需求分析报告,解析课题相关模块功能需求探索的问题。
4.2011年4月16日-4月30日,系统设计阶段:编撰系统设计报告,解决相关细节问题。
5.2011年5月1日-6月1日,完成毕业论文,实现ppt等相关介绍资料的确定,准备答辩答辩。
6.2011年6月中旬,论文答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J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