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学者教师

2023-01-23 18:3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做一名学者教师》,欢迎阅读!
一名,学者,教师,如何
浅谈如何做一名学者型教师 引龙河农场中学

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把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如何在专业领域里探究、创新,在专研究方面有特色、有成绩,做一名学者型教师,是当今教师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则“教育新闻调查”显示,把教师看成职业、事业、专业的人,比例分别为49.4%46%3%将近一半教师仅仅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作为职业看待,就很容易成为“匠人”;当然也有很多教师把它作为事业看待,他们热爱教师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学质量高,他们可能成为传统的优秀教师。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它作为专业,教师最快乐的事是穷尽毕生之力,研究如何在教研、教改、教育试验、专业研究方面有特色,出成绩。不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就难以达到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境界和高度。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专门培养人的职业,要求教师具有丰富和厚实的专业学科知识,但是只拥有专业学科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掌握一般社会成员不了解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规律。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美国卡耐基指出:“现在,新的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概念已经出现。这些概念与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相联系,包括道德观、理论理解、实际技能、判断、从经验学习以及专业社团责任感的发展等”

因此,新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即教师除了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致力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可能具备学者型教师的素质。

长期以来,开展的各项教师培养工程,其中主要的培训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加强现代化教学、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强化教研、科研、教育实验方面的能力等。很多调查研究也表明,许多教师所以成为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与他们对《教育学》教育理学课程的兴趣、学习研究投入有关。可以说,除专业理论文化修养外,教师的专业水平层次,主要取决于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无疑是在那些熟教育规律、善于改进教学方法,并能不断根据教学情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开展有效研究教师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是以培训形式进行的。请专家名人作报告讲授新观念、新思想;请大学里的教育学教授系统开课,讲授新科学、新理论;让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等。这一模式对于扩大教师培训面,提高教师理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促进教师自主探究、自主发展,通过教师主动地求知与构建,求得“源头活水来” 一、知识传递与创新的基本模式

一般来说,在学校里,教师专业知识传递和创新有如下几种基本模式。

1、提出要求。在这种传统模式中,学校将专业知识,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传递给新教师,使新教师能够迅速地了解教师专业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和一般教育教学知识。经过培训和学习,新教师会将教育教学原则与要求有意识地体现在他们的日常举止行动中。

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它主要表现为将单个不连续的专业知识合并成一个新的整体。譬如,学校教务处收集了整个学校的最新教学发展信息,并将它们总结成一份教务报告。由于这份报告综合了许多不同来源的信息,并且在全局层面上加以结构化,使零星的知识构成一


个完整的、有特定价值的知识系统,所以它也能是一种知识创新。然而,这种“综合”也许并不真正扩展学校已有的知识储备。但是这种“综合”也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因为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之间和有可能大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

2知识内化。学校的规章制度改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师接受并且自觉地运用这一保障系统,使之内化为自觉行为,这种专业知识就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就像学习车一样,开始时,驾驶员“应知”的和“应会”的,都是通过师傅以知识的形式传递给新驾驶员的。但是几年以后,驾驶员可能已经背不出“应知”的内容和“应会”的操作规程,但是这种专业知识已经隐蔽在驾驶员娴熟的开车技术中了。 3、观摩学习。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通过听课等形式的观察、模仿和学习来潜移默化地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例如,许多学校都组织了“新老教师结对子”“新教师向老教师拜师”等“传帮带”活动,这些活动的实质都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这种知识传递模式在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中仍然是一条相当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授过程也有局限性。虽然“徒弟”可以从师傅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但是,不管是师傅还是徒弟都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背后的系统化、条件性原理,他们领会的知识技能无法清楚地表述出来,也难以“创造性”地运用到其他情景和条件中去。 4整理提高。当教师不停留在普通的知识学习水平,而是系统地整理和清楚地表达出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时,他就将走上探究、实验创新之路,开始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了。这时专业知识就能够被其他教师共同分享了,专业知识就能凝聚和积淀下来。同样,如果优秀教师不只是凭经验“潜移默化”地教给青年教师,学校校长也不只是运用多年的工作经验,而是工作经验开发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发展系统,那么,人们也就不仅将教育教学和管经验转化为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通过传播专业知识,让整个学校、甚至更多的和后来的教师、校长来学习分享。 二、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

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为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可能和空间,建立一个融“习得学习“发现性学习”和“交流性学习”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高教师对专业知识价值的认识,激发教师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态度,改变教师培训中“学者作报告,教师听报告,概念知不少,进修缺实效”的状况,使教师的继续教育真正有实效,能够真正促进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

1、运用“习得性、发现性和交流性学习三位一体”学习法。“习得性学习”即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交流性学习”即“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启迪借鉴”“发现性学习即“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学生、而且要研究自己”。采取有效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课后反思课前备课是教师的一项专业工作它的要旨与价值本文不再赘叙。但对“课后反思”关注的人并不是很多。而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教师把自我反思作为专业化的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成为教师本人以及学生的诊断者和观察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课后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理论联结起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知识的显性化和凝固化,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任何外在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都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je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