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家校共同体推进家校共育课程

2022-08-25 10:59: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建设家校共同体推进家校共育课程》,欢迎阅读!
共育,共同体,推进,课程,建设
建设家校共同体推进家校共育课程

作者:郑丹娜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第19



◇郑丹娜

2013年,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开启了“建设家校共同体推进家校共育课程”的研究,两年来,教师们认真调研,分析学校在家校共育和德育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形成了家校共育课程,家校合力促进学生成长。

一、深入理解家校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教育中的共同体经历了杜威的“民主共同体”,陶行知“共学、共做、共修养”的共同体教育思想等。学校对家校共同体研究,建立在“让生命阳光般灿烂”的办学理念上,全体教师达成了共识: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不简单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自身不简单是“春蚕”和“蜡炬”,教师、家长也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是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师生家长生命互动的成长共同体。学生成长让教师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孩子进步让家庭幸福得以实现,学校家庭的携手联动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因此,在生命成长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与家长甚至周边社区,都以共同成长为目标,不断努力,共同发展,学校更要成为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场所。

二、认真调研与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学校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四、五、六年级180名学生,一至六年级220名家长以及一至六年级24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德育活动欠缺系统性、整体性与针对性

德育活动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式。但是调口发现,有45%的学生感到学校德育活动缺乏趣味性,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的前三位活动分别是春游、植树活动、观看残疾人表演,而排在最后三位的是运动会、阅读手抄报评比、学雷锋日记评比。分析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发现在设计与安排上主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布置,缺乏对各年龄段学生年龄特点、成长需求的关注;在横向与纵向上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递进性与层次性,也缺乏内在的关联。这说明学校所开展的德育活动还仅限于活动,缺乏对课程性建构的思考。

2.德育活动单向用力,缺乏家校协同性思考

在家长对学校德育活动的知晓度上,有31%的家长是从学校网站等宣传渠道得知,有48%家长从孩子或其他人口中得知。在家庭对学校活动的参与度上,有8.4%的家长直接参加过学校活动,还有12.6%的家长并不了解学校组织了哪些活动。在对24名班主任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家校沟通频率上,有47%的教师回答“在孩子犯错误时与家长沟通”。同样的问题,在对家长的调查中,有37.3%的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才有与教师交流的想法”。


可见,教师与家长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孤军作战,均缺乏积极主动的联系,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才产生沟通交流,并往往是以教师“告状”的形式。家校沟通频率低,沟通信息单一、负面,家校双方各自用力,如果用力方向不一致,还可能使教育力量互相抵消。

3.教师的矛盾心态阻碍家校共育的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教师方面分析,造成沟通频率低、沟通内容单一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家校共育的矛盾心态。如调查显示,95%的教师认为与家长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又有63%的教师更愿意独立工作85 %的教师认为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但又有65%的教师感到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负担很重。总之,教师在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态度上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性。在我国传统的家校关系中,学校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家长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调查中就有12.8%的家长表示因在学校教育上自己的观点得不到表达而心有不甘。

三、基于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学校与家庭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推动学校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习成就、品格形成、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提升,而拒绝家长参与,相当于学校教育“自断一臂”。因此,建设家校共同体,研究家校共育课程,充分而系统地调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力量,共同服务学生发展势在必行。

1.典型引路,树立家校共育榜样

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在统一思想的情况下,笔者带领一些青年班主任以“共同成长”为理念,结合各班特点,先期行动起来:开发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零米粒课程”;深入学生家庭的“家庭报喜会”课程;联手热爱运动的家长共同开发的“班级篮球课程”……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这些年轻教师所带集体积极向上、家校和谐、学生阳光,也使更多教师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强力辅佐,家庭教育跟上了,学校教育会轻松许多。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研究家庭教育,开始探索家校共育课程

2.学校先行,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

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学校首先要思考的是能为家长做些什么。学校组织了“家庭教育师团”,认真研究学生成长关键期,精心设计了家长培训,如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入学辅导,二年级的原生家庭关注,三年级的合作意识培养,四年级的如何与孩子沟通,五年级的青春期关注,六年级的小初衔接等。针对每年级学生所处的不同关键期,“家庭教育讲师团”的讲师们都会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辅导,为家长提供育儿专业指导。

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认识到亲子交往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开发了系列亲子课程:每年春季,一年级的亲子长走课程;世界粮食日,二年级的亲子“零米粒”课程;重阳节前后,年级的“亲子登山”课程;植树节时,四年级的“亲子种植”课程;感恩节时,五年级“亲子书信交流”课程;毕业典礼时,六年级的“亲子2049”等。

系列共育课程促进了家校共同体的形成。同时,一个个“亲子共同体”也应运而生。《白虎通》有言:“君之为言群也。”人需要在人群中做人,不专顾一己之私。交往能力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而对于孩子而言,与父母的和谐交往是最基础的,因此“亲子共同体”有重要的意义。

3.家长讲师,奠基儿童的职业理想


家长既是学校教育的促进者,也是家校共育的宝贵资源。2014年,学校在向家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筹备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随后,对全校700多名家长做了问卷调查调查长的职业和意愿,征集家长志愿者。经过筛选,家长志愿者凭借自己的专业背景进入班级给学

生讲述自己的职业特性和职业体验,使学生对不同职业有了初步印象,启迪了他们的职业理想。

根据著名的Super职业生涯理论413岁是职业成长期,1424岁为职业探索期。小学阶段应该是学生生涯规划的启蒙关键期,而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缺乏生涯教育,很多学生临近高考了还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学校通过家长职业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生涯教育的渗透打开了一个窗口。目前学校共选取了365个职业,正在编写“多彩职业看世界”的职业课程教材。

四、结语

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推动家校合作、保障儿童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需要加强家校协同的意识。如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致行动,才能实现儿童和谐全面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德育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鼎力支持,这些活动原本如散落的珍珠,但在实践中被串联成线,形成了体系,经完善开发而成为丰富的家校共育活动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长已经产生参与学校教育的愿望,家校共育课程避免了家长只在形式上的介入,培养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科学性、合理性,达成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成为服务学生成长的社会资源,正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

(责任编辑郭向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T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