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2022-11-06 13:06: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欢迎阅读!
养成,引导,幼儿,良好,习惯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的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去。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个条件下的自不过然的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了就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理解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很多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不过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家长们,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能够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协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生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准确的对幼儿实行引导,并协助幼儿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遵循科学的原则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实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地特点,我们能够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

(一)树立准确的家庭教育

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很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二)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当前教师都理解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持续的激励和表现。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和鼓励,是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能够适当采取说教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另外,鼓励和表扬是一种强化良好习惯的好方法。孩子们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理解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只要是有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幼儿给贴上小红花以示鼓励,促动其互相模仿行为。“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育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培育则会鲜花茂盛。所以,成人十分有必要放下成人的架子,抛弃成人的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三)恰到好处的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下和协助下形成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幼儿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因为幼儿的认知水平,分辨是非的水平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引导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如:教师自觉地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准确的使用礼貌用语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的,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家长和教师要有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和教师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宝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我们怎能协助宝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五)要有默契的合作,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如果教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孩子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或者是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要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防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很多家庭中存有着老一辈(爷爷奶奶等)溺爱孩子,往往和父母及教师的要求相悖,从而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很多障碍,另外还应该注意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默契配合。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教师不和家长团结协作,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积极的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以帮助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对幼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如:有一次开家长会,一位家长跟我说:“我家的诚诚快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人跟我告状。”接着这位家长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领居小朋友打架,拿玩具打伤同伴,用嘴巴要小朋友,这位家长非常苦恼地说:“我害怕孩子出去玩了,害怕又有人来找我告状,打他,骂他,可孩子怎么就不该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的多,家长应该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孩子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别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那么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再就是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还会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孩子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地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另外,家长还应该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绝对不能“一曝十寒”

二、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的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因为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应该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幼儿要双手搬凳子,不能趴着睡,饭后主动收拾餐具,垃圾要丢到垃圾桶里等。如平时,我们还要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睡后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衣领。我们还要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也要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并且一定要做好”。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应该与家庭团结合作,为了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我们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其实最大的困难时孩子的家长,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不良习惯长大的,“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星期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Go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