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前教育的对比

2022-10-05 01:17: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外学前教育的对比》,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中外,对比
中外学前教育的对比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学前教育师资要求方面,资粗略地来看,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在沿着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或隶属于师范院校教育系或心理学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道路发展,这一点与法国相似。其他发达国家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国家大多把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交给了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社区学院(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而我国现阶段各师范大学大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师范院校也是从专科到博士研究教育一应俱全,缺乏分明的办学层次和培养重点,这与多数发达国家的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外,发达国家大学体系的开放性(如入学的年龄限制宽)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士能随时参与培训,获得相应的入职能力与资格。 另外,我国幼儿园一般只招收3~6岁的儿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儿童均集中于3~6岁。发达国家则大多将早期教育定位于0~8岁儿童的保育与教育因此,大学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儿童年龄跨度较大(从婴儿到小学年级这有利于学生对0~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方式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而加深对儿童的理解正是这些国家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重点。 我国沿袭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强调语言、绘画、音乐等技能的训练及相关各领域教学法的培训,见习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教学方面以培养集体授课的技能为主,对学习者观察、理解、分析、指导儿童方面的能力培养较为忽视。

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由教学论体系向课程论体系的转变,也正朝着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方向转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一方面要强调各领域教学法的传授,另一方面又要打开学生的视野,有合理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和课程设计意识;既要适合转型期的学前教育实践,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发达国家大多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美国和丹麦为例,其四年制大学早期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社科、戏剧、政治等)占整个课程的三分之一强。这样既保证了早教育从业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也为学习者今后专业选择或在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个人多种职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2-14 在美国的大学里,所有大学生第一年主要修习通识课程到二年级才开始选择专业课程如果选择教育专业,就要在修完教育基础课并完成到各类学校的见


习后,到三年级之前才决定究竟选择学习哪一级教育机构的专业课程,是小学中学还是学前教育机构,最后再分更细的专业方向,并到不同的教育机构实习有人对比过美国与中国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发现美国的教育实习时间长、式多且制度化,由于出自精心设计,往往能使学习者真正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认真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学习相应的实践方法。而我国的教育实习多数放到大学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有单纯为适应工作学习技能之嫌。〔15

此外,我国的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及培养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选择机会较少,学生一旦进入学教育专业,很难再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特长转换专业。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坚定学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意愿和信念。

在发达国家,大学注重为学习者提供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最终选择做学教育专业工作的人都是真正有热情并在大体了解了这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从事这一专业工作的人,这为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外国的教育注重孩子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形式更为多样。而中国的教育目前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思路较为局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az.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