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2022-11-21 04:0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欢迎阅读!
学会,孩子,如何,分享
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德——我们赞赏愿意分享的孩子,夸奖他们的慷慨、大方和友善。



不过,幼儿在交往中似乎更多表现的是相反的行为:牢牢守护自己的东西不愿意别人去动它,自己不玩的东西也不让别人来玩,感兴趣的东西总想占为己有……因此孩子间总会因发生争抢而冲突不断。

那么,分享的早期特点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分享呢?研究资料显示,从生命的第二年开始,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分享倾向的行为:12个月的婴儿,会与别人“分享”他感兴趣的活动,偶尔还会把玩具给同伴玩;18个月的儿童常常会玩具出示和递给不同的成人。

但早期的“分享”行为其实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更多是由于婴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你我之间的区分和所有感不甚分明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实际上,真正的分享行为只是到了儿童参与同伴群体生活,与同伴经常性地进行交往以后才产生的。

成人的教导在早期分享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家长都教育孩子把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如通过口头表扬或赞许的表情、竖大拇指、亲吻等予以引导。但如果孩子不愿分享,家长往往处理不当:一是强求,以简单的理由(你是大哥哥)或是威胁的手段(以后再也不给你买,我不喜欢你了。)试图让孩子“听话”;二是扣帽子,家长会因为孩子给自己“丢面子”而动怒,讽刺挖苦或是训斥孩子为“小气鬼”。事实上,这些做法往往让孩子新生怨恨和无奈,即便分享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甚至有些孩子会因为“大让


小”的规则而不想长大或在比自己大的人面前“倚小卖小”。一顶“小气鬼”帽子虽然并不光彩,但也不足以让孩子停止小气。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平日多灌输,或事后多指点,不急于求成,要让孩子在安全、快乐等积极体验的基础上分享。具体可以通过灌输互惠、有序等原则,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比如“你现在让别人玩了,以后别人也会让你玩”,“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玩,原来每人只有一个玩具,现在可以有很多玩具玩了”,等等。对于幼儿来讲,我们不应该期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一定要出自利他的动机(比如同情),而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利他行为,无论其是希望以此获得表扬、避免批评或是互惠互利。应该尊重孩子的需要,以真情实感的方式引导他们好的行为。在他们在分享中积累了更多踏实、愉快地感受之后,再一点点强化其利他的动机。分享不应该仅仅服从理性的规则,还应该体验其中的乐趣。

此外,可以给孩子戴戴高帽子,即经常强化孩子: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懂事的人、爱帮助别人的人、友好的人等,这样,孩子就会把类似的特质整合到自己的自我意识中去。研究发现,具有强烈利他性自我意识的人,让那些不认为自己热心、仁慈和乐于助人的人更具有亲社会倾向。

除了言语的引导,成人还可以通过影视节目和童话故事等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招待小客人”),幼儿掌握适当的礼仪和分享技能。当然,成人的身教具有更为重要的榜样作用。

同伴关系更具平等性,所以在同伴交往中更能积累与人分享资源经验,特别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以后,群体共同生活给他们提供了大量与人分享的机会。当然,同伴交往中也更容易发生冲突,不过,就如皮亚杰所说:“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Damon指出,平等式的同伴交往使儿童对他人的观点更为敏感,这反过来促使儿童公正的分享观念的发展。而在公正分享推力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等方面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cb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