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

2022-12-25 23:5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内科学,基础知识,中医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各科中的大科。过去有大小方脉十三科之称,大方脉就是指中医内科。内科范畴包括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与《温病学》所论述的内容。内伤病最早的专著为《金匮要略》。现在我们要学习的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以中西结合形式编写,分上编(以证候为主的传统病证)和下编(以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编写方法)。传统的《中医内科学》分总论与各论两部分。 ()中医内科学学习内容

总论分别阐述气血、风寒燥火、湿痰饮、六经、卫气营血及各脏腑的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以及内科治疗原则和方法。各论分别介绍中医内科病证。每一病证有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结语、文献摘录等 【总论】

1.气血病机病证。分气血回病与气、血自病两类。

(1)气血同病:气之于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血之于气,有濡养,运载的作用。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相互依存、资生、消长的关系,所以气虚则血少,气寒则血凝,气衰则血涩,气虚则血溢;血虚则气弱,血脱则气脱。气血同病

的病机病证主要分虚实两端 虚证

①气血亏虚:多因久病不愈,气血两亏,或失血过多,气随 血衰。治宜双补气血,用八珍汤类。

②气不摄血:气虚不能摄血,离经而外溢,或气虚下陷,血 从下出。治宜补气摄血,用当归补血汤类。

③气随血脱:出血太多,气无以依附,故气随之而脱,治宜 补气固脱。用参附汤或独参汤类。 实证

气滞血瘀。多因肝郁气滞,或心气不足而致气滞血瘀。治宜理气活血,用血府逐瘀汤类。 (2)气血自病。气既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为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有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还有元气、宗气、卫气、营气之分,其根于肾,来源于肺、脾,疏泄于肝,帅血贯脉于心。气化作用的意义:一为精气之间的相互化生,二为脏腑的功能活动,如膀胱之气化作用。升降出入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病变可分虚实两端。 虚证

①气虚:久病体弱,元气不足或脏腑衰退。治宜健脾益气,用四君子汤类。 ②气陷:气虚无力升举。治宜益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类。

实证 ①气滞:情志失畅,饮食失节而致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治宜行气化滞,用金铃子散、四逆散类。 ②气逆:气机升降失常,如肺胃之气上逆,肝气升发太过 而致气火上逆。治宜降气镇逆,用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类 邮为有形物质,为水谷精微所化,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

脾,循于脉中,输布周身。血的病变有出血、瘀血、血虚。


①出血:由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所致。热迫血行,治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类;气不摄血,宜补气摄血,用归脾汤类

②血瘀:由血运无力而瘀滞,有肝气郁结而受阻,有寒凝脉中而血滞,有热入营血而瘀结。根据病因,在活血化瘀中兼以补气、疏肝、温经、凉血等法,如黄芪四物汤、桃仁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类。

③血虚:由于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脾胃虚弱。治宜补血养血,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类。

2.内风、内寒、内燥、内火病机病证。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产生与风、寒、湿、燥、火类似的邪气,为了与外邪有别而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其中湿与痰饮同类,不在此讨论,只将内风、内寒、内燥、内火的病机病证略述如下:

(1)内风: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善行数变。内风主要为肝的病变,《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之因有

①肝阻化风: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潜阳,阳亢化风风阳灼液为痰,肝风夹痰上扰,蒙闭清空。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用大定风珠、镇肝熄风汤类

②热极生风:邪热亢盛,伤及营血,燔灼肝木,内陷心包,煽动内风。治宜清热凉肝,熄风止痉,用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类

③血虚生风:血少不能荣养筋脉。治宜养血祛风,用补肝汤类

(2)内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凝滞。寒之为病,可分外寒和内寒两类。内寒为寒从内生,阳气不足,是功能

衰退的一种表现,故又称虚寒。其病变多责之于肾阳不足,故 《内经》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说。内寒之因有二 ①阴寒内盛:肾阳虚衰,阴寒内生,停痰积饮,为水为肿。 治宜温阳祛寒,用四逆汤、真武汤类。 ②脾肾阳虚:久病伤阳,或久泄不止,或水湿中阻,脾肾阳 气俱衰。治宜温补脾肾,用附子理中汤类。 (3)内燥:燥邪致病,易伤津液,又易伤肝。内燥为津伤液 亏的一种表现,病变常及肺、胃、肝、肾。内燥之因有二 ①肺胃津伤: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亡津液所致。治宜生津润燥,用沙参麦冬汤类。

②肝肾阴虚:大量失血、失精、脱液,或久病不愈,精血内夺。治宜滋阴养血,用杞菊地黄丸或二至丸类

(4)内火:火为热极,六淫、五志皆可化火。火为阳邪,其性上炎。内火常由脏腑阴阳失调所致。阳盛者属实火,常累及心、肝、肺、肾,而以心、肝为主;阴虚者属虚火,常责肺、肾、心、肝,而以肺肾为主。内火常分虚实两端。 实火:心火炽盛与肝火亢盛,

①心火炽盛:七情化火,火从内发。治宜清心泻火,用泻心汤类。 ②肝火亢盛: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类

虚火:肾虚火动与肺火内炽。 ①肾虚火动:肾虚阴亏,阴虚阳亢,虚火妄动。治宜滋阴降火,用大补阴丸类。 ②肺火内炽:久咳伤肺,肺火内盛。治宜润肺滋阴,清泄肺火,用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类。 湿、痰、饮病机病证。湿、痰、饮为一源三歧,皆为津液

(阴精)不归正化,变成的病理产物。一且形成,即为湿病,痰病,饮病。湿性重浊,缠绵难却;多稠厚,无处不到:这多清 稀,每在胸腹。三者之间互有关联,即聚湿为水,聚水成饮,饮凝为痰。血与津液同为阴精,为人之体液,一旦有病常互为影响。广义之痰包括: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7O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