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

2023-02-16 12:4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随笔】“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欢迎阅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随笔,教师,方能“
【教师随笔】“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1

寒假就要开始了。在网友的推荐下,我买了陶行知的名著《教育随笔》,作为寒假的必读书目。这本书一到,就被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遍。

今天读到《学生的精神》一文,当读到:“例如我们来教一班小学生,倘若自己全不研究,只照着别人编的书本,自己抄的老笔记,依样画葫芦的教去,当学生的固然不能受多大的益处,当教师的也觉得不胜其烦,没有多大的趣味。”

读完这一段,它就像喉咙里的一块硬块,仿佛它进入了我们的内心,或者给了人们一种洞察力。

这篇文章是陶行知192510月在湖南的一次演讲,离现在近百年了,可依然适合今日之教育,切中当下教育弊端。难怪陶公被称为大家,其作品被誉为教育经典。

首先,我们应该有课程意识。教材只不过是例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课程意识,大胆开发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只把书当作框架。否则,这就是教材,而不是使用教材。提倡使用教材,要求“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和使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有了课程意识,就要加强研究,根据实际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师本课程,不“只照着别人编的书本”去教,开拓语文教学范围,增强语文的趣味性。“尝试改变问候语”,就是根据几十年来,上课下课老师和学生一成不变地喊着“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而改变的。当我对学生说,把上下课的问候语改成用名言等问候时,学生非常赞同。经过尝试运用,很快学生喜欢上了这种问候方式,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几百条名言警句。于是我把做饭写成文章,被《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 这让我想起了吴忠豪教授所说的话,对于小学生来说,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料可以为他们一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成正比,即“村后无店铺”。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只有教师自身水平高了,课堂自然就会充满生机,学生就会喜爱,就会有所受益。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师生其乐融融。可是,反观当下,大多教师因为自身因素,或者其它原因,多是抄现成的备课笔记,“依样画葫芦教去”,很少有自己写备课笔记的。这样的做法,几十年不变,拿着别人的经验,不管适合不适合,照搬照用,结果自然不对路,效果可想而知。自己是苦不堪言,很快生发厌恶之情,或者得过且过。如果老师善于研究,必有所得,然后将其传给学生,这样学生自然受益较多,作为老师的自然也觉得充满乐趣。正所谓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师建议》一书中介绍了一位历史教师开设的一门成功的公开课。课后,老师问:“……你准备这门课花了多长时间?一个多小时?”历史老师说:“我一辈子都在为这门课做准备。一般来说,我一生都在为每门课做准备。然而,这门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需要大约15分钟。”

如何用一生来备课,无非是读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给学生更多的收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善于阅读和学习、不断积累、永不疲倦的教师才能肩负起教育的重任,不知疲倦地教育人们。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i9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