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 四章

2022-12-31 14:07: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学考试 四章》,欢迎阅读!
心理学,考试
. (填)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事物的个别属性是指客观事物最简单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以及有机体最简单的生理变化。

(选)感觉过程三环节: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2传入神经的活动。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外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值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 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作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也称为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值与差别感受性成反比。

韦伯提出心理学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K=I/I K为韦伯分数 I原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就是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1后象 2感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痛觉最难适应,因为痛觉是伤害性信号,如果能够适应的话就会危及有机体的生存。因此,痛觉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3感觉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①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②联觉。“切割玻璃声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③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感受性的发展:依赖的条件 首先,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有计划的训练能够提高感受性。 以眼睛为感受器,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视觉。眼睛的光感受器由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组成。 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医学上称为视力。

颜色基本特征:色调,明度,饱和度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定律:1互补律 2间色律 3代替律 色觉理论1-赫尔姆霍茨三色说 黑林四色说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时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低于16赫兹的振动是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时超声波。 听觉:音高,音响和音色。 听觉理论1地点说 2频率说

其他感觉:一.嗅觉 .味觉 .皮肤觉 .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其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应。没有对物体个别属性反应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因时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以及相互关系综合的,整体的反映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和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析和确认。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征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

(二)时间知觉:是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辨别,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三)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的反映。1直动知觉 2似动直觉

(四)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直觉。错觉与幻觉不同,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一种正常的知觉现象。时间错觉:“度日如年,一日三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多)知觉的特征:(一)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选择性。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因素: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2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3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经验的影响。(二)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4知识与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三)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感知的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首先,与直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其次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再次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性(四)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不变。包括: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三节.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多)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1目的性强2 准确迅速3长期坚持4正确理解

(简/论)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活动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水平,可以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难易不等的观察训练要求。2明确观察任务。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任务的明确程度。观察的任务越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越完整,越清晰,因而观察效果越好。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4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师还要制定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室善变多思。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JS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