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养成的若干途径

2023-07-19 18:3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养成的若干途径》,欢迎阅读!
领导干部,党员,养成,作风,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养成的若干途径

作者:高新民

来源:《领导之友》2009年第03

胡锦涛同志2009113日在中纪委第十七届三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这篇重要讲话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拓了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的新境界,对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养成良好的作风呢?路径有多条,但思想建设、制度导向和有效的党内及社会监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一、 终身学习教育:奠定作风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其世界观的体现,与党的思想建设、思想教育紧密相关。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使党员和干部获得符合党的性质、目标要求的政治理念,这是党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的首要政治素质。有人说过,要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无需美丽、英俊或智慧,只需献身使命、坚定信念。所以说,理想信念对于领导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是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内在的政治素质、形成良好作风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共产党有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政治优势之一,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教育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需要提示的是,这里提倡的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人的素质是可以变化的,素质养成不是终身的,所以加强党性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就成为共产党员政治生活中长期的事情,需要把思想教育理论融入业务工作,正做到终身教育

思想建设有其独特的功能,即可以引导人的价值取向。从现有的各种腐败案例来看,的确有少部分人对中国的政治前途丧失信心,而绝大多数人犯错误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也的确与精神信仰迷茫,与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的素质中,人生观、价值观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内容,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因此,道德观、价值观是当下作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复杂的,可以通过教育获得,也可以通社会的种种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下社会价值观多元的状态,一方面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来影响党员、干部;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改变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影响党员个体的精神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教育的功能也有局限性,如弹性大,难以用考试的方法测量人的真实的精神境界,等等。只有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准的基础上,以强有力的制度做保障,作为防止腐败的防线之一,作风建设方能体现应有的效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创新体制与制度:形成作风养成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形成良好的整体风气、减少个体行为不确定性的基本保障。这里所说的制度环境,是指体制与具体制度共同构成的制度体系,是一种稳定的制度氛围,形成一种显而易见的风气。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可以减少因个体行为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和不确定性。比如,在审批事项上,简约而必要的审批,加上严格的首办责任制、问责制和公开透明的办事程序,可以使整工作效率提高,可以使各个环节的预见性、确定性增加。如果一个很普通的项目要经过一二百个公章才能审批完毕,甚至企业尚未开张各相关部门就纷纷前来收费,那么,这种拖沓的工作风、只管收费不提供服务的作风,就不仅仅是办事人员的个体素质所决定的了,而是制度本身造成了办事难制度环境,既给相互推诿留下了合理空间,更给权力寻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因此,许多地方都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有道理的,至少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办事效率,减少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制度是对干部个体行为的规范与导向。其中,激励制度与惩戒制度对干部作风影响甚大。激励是广义上的激励,既包含对人的精神的激励,也包含看得见的奖励,如用人制度的激励。用人问题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分选举类和任命、聘用等不同类型的干部,在选举类干部中加大群众在干部人事上的参与面、参与力度,在任用类干部任用中实行科学的考核制、问责制、提名连带责任制等制度,使各类干部形成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而惩戒制度的推行,其要点在于其警示性和公平性,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犯了错误,在相应的制度面前能够只依据事实而不是依据职务、资历以及有无关系背景来决定惩戒,那么,因其公平,警示性作用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建设不能游离于各项工作之外,而要渗透于执政党与政府的工作制度治理模式中。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干部作风建设与各个岗位的领导制度工作度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社会需要的是民主科学的决策方式,公开透明的办事风格,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行为模式,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作风建设与日常工作两张皮现象,才能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民主:形成有利于作风建设的基本氛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到作风建设,不可能不谈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三是以道德制约权力。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体制中的权力配置是否科学、合理,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民众的基本权利如何实现。两个方面的问题都与民主紧密相关。首先,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实现,党内党员权利的实现,本身就是对权力的有力制约。其次,只有在民主的环境里,权力才能够科学、合理分设(科学与民主不是一回事,科学只有在民主的环境里才能充分发育)。第三,民主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素,如选举、公开,本身就内含着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的意义。

具体说来:一是预防、监督社会化。党内监督很重要,但仅靠党内监督还是不够的,需要把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党内监督在现行体制下很重要,但只有把同体监督与来自外界的社会监督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监督功能。近年来,社会监督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方面。公民社会的发育,对于遏制滥用公权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社会监督同样需要民主的氛围,需要国家权力运作公开透明。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形成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局面,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路。比如,纪委监督同级党政主要领导是普遍现象,这就需要在完善监督体制的同时,发展社会民主,以广泛社会参与监督和人民参与监督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再如,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绝大多数腐败分子走向犯罪的历程都与生活作风相关,但对生活作风的监督很困难,任何专职监督机构都不便24小时监督所有干部,破解此问题的思路依然是民众参与,社会民主来达到监督目的。

二是政务、党务公开。为了便于人民参与监督,就需要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使党务公开制度化、政务公开法制化,从而使人民的参与法制化。在特定意义上可以说,人民群众基本权利的实现,就是对领导者权力的制约。民主与法制的发育程度,决定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能否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

我们所说的公开,是指权力运作过程的公开,除了重大军事机密、外交机密和商业机密外,般说来有四个环节的公开:议题,讨论,执行过程,结果反馈。只有当这四个环节的公开都做到了,才能使社会监督效益最大化,也使党内监督效果最大化,从而形成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良性互,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于亚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J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