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表演的方式教学绘本: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探索

2022-08-18 09:22: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借助表演的方式教学绘本: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探索》,欢迎阅读!
创造性思维,借助,表演,幼儿,探索
借助表演的方式教学绘本: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探索

作者:杨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9



杨柳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当前的绘本教学多侧重于对故事本身的教学,注重培养幼儿叙说、表述故事的能力以及对故事内容的简单理解和对故事中道德意义的教导,而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提出借助表演的方式教学绘本,旨在探讨表演性绘本教学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表演性绘本教学教学重点和策略。

关键词:绘本;表演性教学幼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85-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本优质的绘本,既可以透过书中人物、对话、情节等文学要素,让幼儿理解所要表达的意义及道理,也可以借助外显和内隐意义的图画,让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自由驰骋,超越时空、国界、语言、种族的界限,进而产生学习迁移的效果,奠定他们日后创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的绘本表演性教学不同于培养小演员的戏剧训练,也不是直接呈现在舞台上的儿童剧,而是以绘本作为载体,以表演作为教学手段,借助对绘本的阅读和思考,鼓励引导幼儿将绘本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绘本表演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绘本表演教学实施的必要性。①有助于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表演性绘本教学幼儿不仅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了绘本,理解了绘本中的故事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幼儿借着戏剧扮演,用动作、言语及情绪表现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②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通过表演性绘本教学幼儿不仅获得了对绘本角色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有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不同角色的需要和情感,并将书中的体验运用在生活之中,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

2.绘本表演教学实施的可行性。①绘本表演教学可以适用在幼儿期,绘本表演其实也是一游戏,深受孩子喜欢。幼儿期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都十分地活跃,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被所谓的“好与不好、像与不像”等这样的判断标准所束缚。他们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角色,作为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空间,帮助幼儿打开探索与想象之门。②孩子是天生的演员,具有表演的能力。爱德华·赖特在《现代剧场艺术》中指出:“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个演员……”而孩子们更是天生的演员,他们虽然没有书写文字的能力,但他们可以自编自导,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写出台词,就能够进行即兴表演。年幼的孩子,就常常以玩具或积木来象征一些角色或者自己化妆即兴演出一些情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办家家”,这表明孩子从小就非常喜欢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想象力,在忘我的小天地自言自语或与玩伴对话。③绘本非常适合作为启发孩子表演的材料。一本好的绘本,孩子会百看不厌,而在儿童看的过程中,可以投入感情读故事,也可以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




三、如何通过表演性绘本教学,来促进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利用绘本来进行表演性教学呢?我们大陆的学者鲜有研究。本人在借鉴台湾学者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致的实施设想,以便抛砖引玉,共同学习、探讨。

1.绘本的选择是进行表演性教学的前提。绘本选择的标准:①情节性强,有冲突性。选择绘本时需要考虑有完整或基本完整情节的绘本。一方面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借助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在选择绘本时需要考虑到故事有基本连贯的情节,而且绘本中情节和角色的强烈冲突,也会引起幼儿更高的兴趣,引发幼儿对故事的更深层次的探索。②故事有一定的创造、改编的空间。绘本是图文结合的艺术,本文探讨借助表演的形式教学绘本旨在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选择绘本时,不仅需要考虑到绘本本身的创意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幼儿可通过对绘本的创造、改编来体验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体验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选择的绘本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改编的空间,可供幼儿自由发挥。③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幼儿期尚处于人生的初期,此时的生活经验相对还不丰富,因此在进行绘本表演教学时需要注意参考幼儿的前期生活经验来选择绘本。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绘本既便于教师表演教学的进行,也更有利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2.表演性绘本教学实施的重点和策略。①表演性绘本教学实施的重点: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幼儿参与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总是纠结于幼儿表演的好不好、像不像的问题,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尝试表演;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幼儿对角色情感的体验,绘本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内在情感表现,幼儿通过对角色的表演,能够体验到除自己之外的世界以及他人的感情;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绘本表演既是幼儿对绘本角色的诠释也是幼儿自我的创造体现。②表演性绘本教学实施的策略。对绘本进行导读以及适当的创编示范。幼儿的想象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有时候幼儿的构想几乎完全不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甚至有时与教师的引导完全相反,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有必要对绘本进行适当的创编示范,以便于幼儿能更好、更快地进入到表演性绘本教学的进程中来。

下面就以《三只小猪》和《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为例,来阐述教师是如何对绘本进行导读和适当的创编示范的。幼儿人手一本《三只小猪》和《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绘本,首先让幼儿自由地翻看绘本,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接着请幼儿来讲讲看了绘本中的图画之后,估计绘本是在讲个什么样的故事。最后再由教师和幼儿一起来阅读绘本,理解绘本的基本脉络。绘本《三只小猪》是站在小猪的立场上讲了一只饥饿的大野狼看上了三只小猪,于是便想尽办法要吃掉他们。而《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却从狼的角度重新叙述了故事的全过程。《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这本绘本中呈现出和《三只小猪》完全不同的是非对错和因果关系,通过阅读和比较《三只小猪》和《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让幼儿体验到同一件事情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就会有不一样的故事情节。经过对两本绘本的比较,教师可以提示幼儿在创编故事时也可以像《三只小猪》和《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所讲一样,换个角度和立场,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对绘本进行创编和改编。表演性绘本教学旨在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跳出传统的故事观点,颠覆传统思维的惯性。以《顽皮公主不出嫁》这本绘本为例,它就跳脱了传统爱情童话的观点,书中的史玛蒂公主喜欢穿长裤、骑大型越野车,养大型宠物,不过她美丽又有钱,所有的王子都想娶她为妻。可是她只想当单身贵族,和心爱的宠物一起住在城堡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便开出种种不可能的任务刁难追求者,没想到来了个史瓦斯王子居然能完成这些不可能的任务……看到这里,还以为王子会抱得美人归,谁知当公主大方地献上一吻后,王子竟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癞蛤蟆!凡是听过史瓦斯遭遇的其他王子,再也没有人敢打史玛蒂公主的主意,史玛蒂公主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


在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公主不一定要穿裙子才美丽,不仅颠覆了传统童话公主形象,也颠覆了一般的性别形象。书中的史玛蒂公主穿着皮衣皮裤皮靴,骑着重型机车,载着她的宠物飙车,跟童话故事里形象端庄、优雅、娇贵的公主完全不同。最令人惊讶的是结局居然不是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是王子变成了癞蛤蟆。这个出人意外的结局,令人忍不住捧腹大笑。这故事不固守传统,并告诉读者公主并不是一定要有王子才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就是“反向思维”,是一种将原来思维的方向、逻辑顺序完全颠覆,也是颠覆向来束缚自己的旧观念,跳出惯性和定式。教师也可从绘本中选一张或几张图重新组合,让幼儿讨论并即兴表演它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前因后果。如在《朱家故事》中,有四页图:一页是爸爸吃热狗;一页是父子三人懒懒躺在沙发上;另一页是朱家父子三人都变成猪,全身脏兮兮地坐在餐桌上,窗户外有狼的身影;还有一页是变成猪的朱家父子三人跪在地上,门口出现一个巨大的身影。

看到这四幅图,大家会想到什么?人和猪有什么关系?那影子又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墙上、报纸、电话都是猪的图案?

有的幼儿看了这四张图说有一个大巨人,很喜欢吃猪肉香肠,于是他在晚上偷跑到别人家,看到他们聚精会神地在看电视,于是就把灯关掉了,父子三人突然看到巨大的影子吓得跪地求饶,结果灯一亮,父子三人发现他们的模样都变成猪了,吓了一跳!往窗外一看,大巨人变成一只大野狼正虎视眈眈地要吃他们,三个人吓得心脏都喷出血,把衣服都染红了!这是一个幼儿看到这四幅图后的陈述。其实《朱家故事》其中的四幅插图,故事内容是强调朱家在家庭分工上的不平均,父子三人只会饭来张口,可朱妈妈却忙得昏天暗地。有一天,朱妈妈终于走了。全家立即陷入混乱的地步。话虽如此,妈妈毕竟是妈妈,还是放不下心,又回来了。朱家父子这时也觉得对不起妈妈,大家开始乐于分担家务。对于父子的改变,朱妈妈也深受感动,最后一家人和乐融融。

将这样的一本绘本中的四幅图问幼儿,他们的答案和原来的故事情节完全不同,本来是描述家人要相互分担家务的故事,到他们的想法里却变成有一点恐怖血腥的故事了,爸爸和妈妈的影子是喜欢吃猪肉香肠的大巨人。为什么会和原来的故事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是我们只给幼儿看了其中四幅不连贯的图,所以才会有这么天马行空的想法。

绘本的表演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轻松、自然随兴的态度,以绘本为教材,透过讨论思考,根据故事的架构,改编或创编绘本的角色、情节、结局,或跳脱原来的故事框架,从另一个角度来颠覆传统进行故事的改编或创编,再借助表演的方式将幼儿所改编或创编的故事表演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幼儿改编或创编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换位思考”、“逆向思考”以及利用绘本中一张或几张图重新组合,让幼儿讨论并即兴表演的方式,期冀能够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DP.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