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地球》教案》,欢迎阅读!
![下册,教案,单元,地球,年级](/static/wddqxz/img/rand/big_51.jpg)
5 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地球是球形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猜它是什么球? 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 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 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 明确:地球。 2、思考:
地球是什么形状?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讲授新课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①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②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
③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 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④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2、思考
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二、验证合理性
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港
(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 (2)实验过程
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 (3)温馨提示
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 (4)实验现象
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1
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5)实验结论 地球是球形。
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 (1)观看视频
(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船队向西航行,进入“南面的海”,航行了110天,没有遇到狂风巨浪,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3月6日船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几日后,在菲律宾群岛中,麦哲伦插手当地部族的战争,结果受了重伤,被土著杀死。麦哲伦的助手带领幸存者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
(3)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于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提示:见学生活动手册。
(4)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 提示:小旗可用黏土粘到地球仪上。 (5)交流
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
地球是个球体,是可以环绕的。 三、地球是球形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终于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 1、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2、这是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的各种颜色可能是什么?哪个颜色面积大?(展示照片) 白色—— 蓝色—— 咖啡色—— 绿色—— 明确:
白色——云层或冰川 蓝色——海洋 咖啡色——沙漠 绿色——平原
其中,蓝色海洋部分的面积最大。 3、模拟实验:做一个地球
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 提示:
①找准板块相应位置 ②小组合作完成 四、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 A、日食现象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Q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