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情趣与艺术创作

2023-09-20 15:3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审美情趣与艺术创作》,欢迎阅读!
审美,情趣,创作,艺术
浅谈审美情趣与艺术创作

作者:姜波 董伟丽

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3



引言

艺术创作的特征和当代审美要求的特性,都要求我们必须把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作为新的重要思想观念来研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审美情趣活动的产物,审美情趣贯穿在整个艺术创作活动中,艺术创作是审美情趣的符号化。

艺术创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包括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作的接受过程,而这三个环节上,每个环节上都关联着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创作者有何种审美情趣就决定创作出何种艺术作品。

一、审美情趣与艺术创作过程

审美情趣既是艺术创作活动的起点,也是贯穿在其中的创作性动力因素。而艺术创作过程

具体又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作的要约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1、审美情趣是艺术要约的根本动力。

艺术创作的要约阶段,是指艺术主体创作欲望的兴起和创作激情的发动。钟嵘的优美文字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欲望与激情:“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嘉会寄思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八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是丰富的痛苦情趣、深沉的忧患意识积聚和酝酿,由此激活了艺术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2、审美情趣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

艺术构思是指主体在丰富情趣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遍历人生百态,尝尽苦辣酸甜,就像阿,托尔斯泰所说:“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是深刻的文学家的丰富情趣。可见,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审美情趣。

3、审美情趣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情趣创作性地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作性符号实践和运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

“画中山水”。艺术家艰辛而快乐的劳动,就是要把丰富的生命情趣变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大诗人屈原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了太大的生命阻力,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折磨,遭受了太沉重的打击,在他心灵中有一场忠君的愚昧和扬己的渴望之间的恶战,而他的诗篇就表现了他生命中非凡的苦难和灵魂中过度的紧张。所以,审美情趣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总之,从艺术要约、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上看,审美情趣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艺术创作之中。

二、审美情趣是艺术创作成品的存在方式




艺术创作成品由形式、形象和意蕴三个基本层次构成,审美情趣贯穿在各个层次上,赋予这一符号体系以活的生命。

1、审美情趣是形式的构造力量。

艺术创作中正是审美情趣使这些实在的自然形式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构造力量。这种构造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审美知觉与对象的形式的合一,知觉的形成也就是形式的形成。其次,创作者的审美情感赋予对象的形式以动力,对象的形式成为情感的形式。所以,审美情趣是形式的构造力量。

2、审美情趣是形象的生命。

艺术形象是审美意象在物质符号形式中的具体化。审美意象是审美情趣中形成的幻象,尚不具有可见的感性形式。审美意象有两种类型,一是偏重于再现事物的审美意象,二是偏重于表现情感的审美意象,是外在情趣活动的产物,如小说中叙述的行为、事件,绘画中所描摹的自然景象和人物外表。偏重于表现的审美意象是内在情趣的产物,如诗歌意象中传达的意味,画面上流动的神韵,音乐中洋溢的情感。无论这些意味、神韵和情感是什么,它们都必须凝聚在可感的形式中,是可感的形式使无形体的精神、韵味等具有了有血有肉的形体。总之,是审美情趣赋予形象以生命。

3、审美情趣是意蕴的实质。

艺术意蕴是蕴涵在艺术形式、形象中的意义。艺术之所以是具有个性灵魂的有机整体,就因为它具有内在的意蕴。曹丕论文说:“文以气为主”;于夫之论诗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高日甫论画说:“亦有灵气空中行”。凡此种种,无非是强调艺术涵着深邃遥远的意蕴。这种意蕴本质上是审美情趣。因此,审美情趣是艺术意蕴的实质。

总之,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形象和意蕴三个主要存在层面上说,审美情趣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

三、审美情趣与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就是通过审美情趣接纳和感受艺术的过程,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和经验的沟通。在艺术接受的这一环节中,观众的审美情趣完成了艺术,实现了艺术的价值。审美情趣在艺术接受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态度规定着真正的艺术接受者。

真正的艺术接受者是以审美态度去解读艺术作品,凝神观照艺术形式和倾心体会艺术意蕴的观众。只有那种聚精会神地进行审美情趣的观众,方可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接受者,他们在审美情趣中感受着艺术,与艺术家进行对话交流。

2、审美知觉是艺术意蕴的具体化。

艺术意蕴就是蕴涵在艺术形式中的意义,即艺术家的深层审美情趣,它朦胧飘忽,甚至还神秘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极不确定的意蕴,恰恰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观众的审美知觉的加入使不确定的意蕴具体化了,在观众的审美情趣中,审美知觉把艺术作品变成具有生命力的形象,从而呈现出它的意蕴。


3、审美认同是艺术的主要功能的实现。

审美认同,就是在审美情趣中把自我置于他人的情境中进行体认。看《三国演义》而替古人担心,读《红楼梦》而为红颜薄命流泪,诵《离骚》而深刻地感受着诗人屈原心灵中的悲剧,看卓别林电影而对小人物的卑微命运充满同情,这些具体情形都是审美认同。通过把自我置于他人的情境中,就在他人身上情趣着自我,通过别人的享受来自我享受,通过别人的悲哀来自我悲哀。审美认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用他人充实了自我,二是通过他人超越了自我。是故,审美认同实现了艺术的主要功能。

从审美态度、审美知觉和审美认同三个方面说,审美情趣贯彻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完成了艺术,实现了艺术的价值。

审美情趣与艺术具有本质的关联。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创作性的符号实践,就是审美情趣的形式化。从艺术创作活动看,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都离不开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作之中;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形象和意蕴三个主要存在层而上说,审美情趣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从艺术接受过程看,审美情趣贯彻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完成了艺术,实现了艺术的价值。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是串珍珠项链,审美情趣就是连接每颗珍珠的线。

[ 董伟丽,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L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