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阅读教学应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应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作者:潘淼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 2016年第12期
□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潘淼
【摘要】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幻想性、趣味性、情感性特点,论述教师要把握
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设置儿童文学内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阅读教学儿童文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94-02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被他们所喜爱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以下,笔者结合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故事性特点,激发儿童的阅读情趣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较为好奇,他们热衷于听大人讲故事、演故事,形成故事性思维。儿童文学作品是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情感沟通的方式,儿童在阅读故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儿童情趣,高效发挥出儿童文学教学特色,引进合理的教学内容。偏重于故事情节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作者运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展开对想象故事的描述,充分表现出小动物之间深厚的情谊。又如儿童文学作品《一百条裙子》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述出小女孩旺达画裙子的故事,体现了其包容的生活美好品质,能够促使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快乐。小学生热衷于幻想、情感热烈、思维奇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联系自身实际生活,感受到快乐,激发阅读情趣,从而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听讲学习,大大提升了课堂语文教学的效果。可见,教师全面挖掘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性特点,在教学课堂中应用蕴含丰富儿童情趣的文学作品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关注情境性特点,唤醒儿童的审美启蒙
爱幻想是儿童思维无拘无束的表现,儿童文学作品借助幻想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人物、事物、现象编织成一幅幅异乎寻常的图景,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儿童文学丰富的情境特点,能够帮助儿童在故事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超越现实生活的制约。教师善于运用儿童文学中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为学生有效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故事传达的中心思想。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三袋麦子》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设给每一位学生一袋麦子,让他们思考用麦子去做什么,并说出理由,然后联系课本内容思考文章中的小猪、小猴以及小牛分别用麦子做了什么?这样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文章,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获得
审美启迪。可见,教师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儿童文学的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开启他们的心智,激励他们丰富的情感。
三、关注趣味性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趣味性作为衡量儿童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儿童阅读的心情,能够让儿童体验故事中的美好人生乐趣,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趣味性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在故事中人物鲜明性格、简单通俗的语言、创意情节内容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儿童作品的阅读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文中的内容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阅读文章。例如,教师讲解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当你们拥有了宝葫芦,你们会利用它去做什么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丰富想象力,联系自身生活思考宝葫芦能够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正确学习认识到人不能具有好逸恶劳的懒惰思想,要积极进取,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奋斗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默读的方法,边思考边阅读,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注意力,加快阅读速度,能在规定时间内大致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涵义。
四、关注情感性特点,实现儿童心灵沟通
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学的因材施教。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在课堂外搜集童话故事,并且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教材文章相关思想内容与童话作品艺术手法的了解。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要尊重学生对于儿童文化作品独特的见解和想法,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全体学生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对话环境,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三个小伙伴》一课,主要讲述了小袋鼠、小野猪以及小象三个伙伴一起去山上种树,由于他们没有随身携带工具,只能通过共同合作努力完成种树任务,小野猪利用它强硬的嘴巴进行挖坑作业,小袋鼠利用身上的皮口袋装卸肥料泥土,小象则利用长长的鼻子进行浇水,最后成功将树栽好了。教师在讲解完文章后,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探讨还有哪些动物能够利用身体特点栽树。这样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的学习,激发起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到《狐狸与乌鸦》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让擅长绘画的学生画出文章中的乌鸦、狐狸以及红烧肉等事物,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自主设计台词和动作,从而有效诱导他们进入到阅读情境中,加深他们对于该文章的理解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符合现代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够满足他们对事物的美好想象,有利于他们健康学习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全面挖掘学生的童真情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士辰.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54—155.
[2]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13(1):142—145.
[3]宋艳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6):35—36.
(责编杨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K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