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教学文档

2023-04-18 01:3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儒道互补教学文档》,欢迎阅读!
儒道,互补,文档,教学
论“儒道互补”的意义

内容摘要:“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 中国文

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是至关重要的。“儒道互补”的有些 思想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儒家 道家 关系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 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就是儒道互补。这三 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 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乂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 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在 中国古代社会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 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 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 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乂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 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 激烈的冲突。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 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 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儒道关系有很长的历史。春秋末战国初,显学是儒墨,道家不是显学。原因 是当时道家不游学诸侯,不聚徒讲学。孔子注重讲学。可以说讲学是孔子的首创。 可到了汉初,道家是显学了,应该说甚至超过了儒家。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 慧。人生难得,不知多少机缘的凑合才会产生一个生命;而这个生命乂需要家庭 的抚养,社会的培育才能成才,所


以人生不可虚度。如何认识人生,如何度过人生, 这是一门大学问,无边无涯•文化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儒与道二者构成了一种阴 阳互补。一阴一阳不仅是宇宙存在的规律,也文化存在的规律。汉初,儒道对 立的格局形成了,但后来的发展还是比较互补的。冯友兰先生讲,到魏晋时,有 些道家试图更接近儒家。到宋代,有些儒家试图更接近道家。说明儒道不是那么 对立的。冯先生本人就是儒道互补。听说他在西南联大时是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 好像还有“冯老道”之名。冯先生认为道学不是先秦的古典儒家,而是吸收了很 多道家思想的新儒家。他认为古典儒家功利性强,太现实,超脱不够。道家乂太 玄虚了一点,不够现实,容易消极。所以当有学生问他“你是不是最喜欢儒家” 时,他说:“我最喜欢道学。”

道家所肯定的是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返回到璞、素、真。这是道家的基 点。儒家则是伦理教化的人文主义。

如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比喻儒道两家,显然儒家是阳,道家是阴。 这应该是能够接受的。但我认为不一定把老子的思想溯源到母系社会,因为|_| 还找不到明显的线索。而儒家继承、总结提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是有明显 线索的。儒道两家表现出的对立统一的格局,其至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因, 存在体现于各个方面。冯先生就讲过,唐代两个大诗人,杜甫、李白,一个儒一 个道,同时代表了两种文化思想倾向。

一种文化文明发展延续,推动力需要很多东西。我们中华文明靠什么发展到 今天?很明显,儒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三代文明在哪里体现?在《六经》。三代 文明传承的动力在哪里?在孔子。从孔子开始,以及孔子门人,他们有一种强烈 的意识,就是把《六经》加以传承、总结、发展、提升。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古有 今,儿千年未间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能不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传承及努力实践的强烈意识。否则,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就没有了着落。

对于“礼”,老子有很多批判。“礼”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在发展中有流弊。 但不能说“礼”作为一种文化没有意义。老子主张文化批判,推崇自然状态。而 儒家有进化意识,人不能停留在自然状态,不能说自然状态是最好的。儒家把“礼” 看成一种文明的形式。比方说,喝生水就是自然状态,喝开水就是“礼”,放点 茶,就是“礼”。礼从哪里开始?你摆脱了自然状态,就进入了 “礼”,礼把文化 的进步和发展凝结为一些具体的形式。儒家始终重视并强调这一点。所以儒家主 导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儒家的这种文化自觉,某种程度也是因为道家的存在。道家对于儒家,外部 有批判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AE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