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书法名家

2022-08-20 15:46: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南北朝书法名家》,欢迎阅读!
书法名家,南北朝
南北朝书法名家

羊欣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南朝宋著名的书法家。

羊欣又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外甥,与邱道护同受王献之的笔法,而尤得王献之亲传。在王献之的作品中,凡是风神怯而瘦者,往往出自羊欣的手笔。因此,羊欣的书法见重一时。因此,他又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艺术的优秀继承者。

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帖》、《大观帖》、《闲旷帖》等。 萧子云

萧子云487-549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齐,南兰陵人。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九子。

萧子云从小勤学而有文采。26岁写成《晋书》,30岁任梁秘书郎,后迁太子舍人,著《东宫新记》。

他还善于草隶书法,善效钟元常钟繇、王逸少王羲之之书,而微变字体,自觉功进,其书亦雅。被梁武帝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 萧子云书法名声远播。

百济国派使者前来南朝求购其书法作品。时萧子云任丹杨郡丞,使者候于道,见子云,遂迎向前拜谒,曰:"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名迹也。"随之,萧子云挥3日,书30纸与百济国使者。

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台城失守,萧子云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时年62岁。 王僧虔

王僧虔,琅琊临沂人。刘宋和南齐时的官员 、书法家 ,官至尚书令。 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王僧虔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书迹传世。另著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行世。

《论书》和《笔意赞》是王僧虔的代表论著,在中国书论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智永


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并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几可视为教科书,其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的经典教材。

智永的书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归田赋》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传所书有八百本之多,流传至今,可见其弥足珍贵。

南北朝时代对峙分裂的局面,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俗等方面发展的不同,书法也不例外。南北书风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其一,书家群体的不同。南朝书家多是上层贵族人士,而北朝书家则多为无名人物,这一点,通过唐朝窦臮<述书赋>中所集双方人物数量就可以看出:南朝共82人,北朝则只有1人刘珉,虽然现在发现的书迹中又出现了一些重要人物如郑道昭等,在数量上还是南朝占优。

当然,应当说明,窦氏所依据的主要是墨迹,而北朝书家在这一方面的活动相对不那么突出。

其二,书迹形式的不同。南朝以尺牍为典型,北朝则以石刻为大宗。前者是东晋流风的延续,后者则遥接汉代传统。

这两点,共同反映出南北双方对于书法的功能、意义、价值的认识是有区别的:前者重视其对主体精神的展现功能,后者则重视其现实的应用性和美化作用。这种区别,也可以从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有关论述中看出来。

第三,主要应用字体的差别。南朝继承东晋传统,行草是书写时的主要字体,而北朝则主要使用正在不断演变形质的隶楷错变的字体。

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了南北书风的整体差异:一风流妍妙,一质朴厚重;一温婉妩媚,一豪健雄放;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当然,我们这样分析,并非将南北截然对峙起来。实际上,在北朝仍然有许多喜爱行草书法的人物,只是书迹至今没有发现罢了;在南朝,民间或边地的石刻的书写风格、与北朝的也存在相当多的相同点。这表明,一定的分野固然存在,但当外部条件类似时,这种分界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朝的晚期,南北之间的书风差异随着社会的逐渐融合,也逐渐开始弥合,这一趋势至隋代演为主流,从而使书法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Y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