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美学课程的意义和现状之浅议》,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美学课程的意义和现状之浅议
作者:贺望舒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高等教育中美育重要内容之一的美学课程,价值殊异。因其在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完美人格诸方面,作用极其重要。目前美学课程在高等院校尚属 "边缘化",学生对它比较冷落,究其原因,是转型期社会审美之多样化所致,而美学体系封闭,创新意识不强,也是其内因。
关键词:美学课程;边缘化;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45-02 1.高教美学的作用和意义
美育之宗旨乃培养人整体性、全方位的发展。美育有异于其他教育,是一种自由形态,所谓"寓教于乐",是以滋润的方式净化人的心灵。因美与心灵相通,康德说,美是桥梁,而架构情感知识与道德。美育则运用人类社会之诸多美,行施教育、美化人自身的功能,使人心灵丰富而充实,并渗透到生活中去,成为理性力量。这是迥异和高明于其它教育的。
在美育的濡养和催生之下,大学生对于评判美丑、善恶、真假、高下、野蛮与文明、理想与欲望等,思想认知会日趋健全,精神生命会具有审美性,这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和文明举止,其作用无疑是深刻和巨大的。
美育之一的美学,其自身的特点即,其范围即艺术,或曰即美的艺术。斯学科直观探讨"美",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意义非凡。
1.1美学是显效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钱学森院士赞言美学教育说:"要有文学艺术修养,会运用形象思维去解决抽象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是说,抽象思想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始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思维者会将事物视作是流动、运动的,而非静止、凝固不变的,所以创造思维者不固执于从前,不会总是执守于过去,而开拓性更强大。其实失败与成功往往一念之间,一步之遥,能否实现超越,在于有否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理工科学生多长于理性思维强,而形象思维开发不够。而美学可以使其对许多东西产生美感,来触发其直觉和灵感,使学生在审美中,发生移情作用,来触发直觉与灵感,这是重要的心理机制。移情,是联想、类比联想与想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良好的心境下产生的移情,对于触发创造性思维,提升思想境界作用非凡。
1.2美学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学学科综合性较强,涉及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内容,信息量大。美学学科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很有意义。理工科学生一般缺少人文教育,知识结构欠于完整性,这就阻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对其加强人文教育,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然势在必行。梁思成先生认为:一个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重要的是,他应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美学,乃艺术文化底蕴丰厚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极有裨益。
1.3美学可以塑造大学生完整人格。现代人对物质文明过度追求,大学生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必然会导致人生态度物质化,行为方式畸变,人格扭曲。孔子与贺拉斯都提倡"寓教于乐",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察教",率先成立了北大美育教研室,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学教育,感性动情,使人感受美,以引其情感共鸣,来使其强烈、敏锐地形象感受客观世界,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陶冶高尚品格。 2.高教美学的现状
美学理应在高等教育中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美学在高等教育中,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 2.1美学课程处于边缘化。当代文化消费方式丰富、审美趋于多元化,而美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相对于学科主流来说,却日趋边缘化,这并不正常。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愈呈多元化趋势,文化产品市场化,传媒多样化,文化产品消费已然大众化,而美学因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回应介入,而受自身研究所局限。现行美学理论睨视大众,如精神贵族,孤芳自赏,以致其影响力如薄西山,即是文化消费力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也对其有冷落倾向。除了文学、音乐、美术等专业开设美学必修课外,其他专业大都没有美学必修课程,即使作为选修课,听课者也很少,授课也多不认真;理工科院校虽已有美学课程,但对于原有专业知识概念范围乏于突破,至于生产设备的安排、环境的美化、管理的艺术以及产品的外观造型、人的活动场所设计和建筑物与地形环境的和谐统一等方面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多无从谈起。上述原因,导致了美学课的"边缘化"。
2.2大学生对美学课的态度。我调查和了解了目前在校大学生对美学的态度,可谓首鼠两端,很矛盾,其表现如下:
其一、学生对美学课程的兴趣前期强烈,而后期冷淡,期望值与接触课程实际状态,形成大的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美学"的理解有望文生义之嫌,有不少学生希望学习美学课程来实现自我包装的能力,这是对于美学的表象和深刻内涵上的一种理解误差,学习者认为美学所研究的理论问题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对自己的审美活动影响很少,所以最终弃之如鸡肋。
其二、学生对应用美学有兴趣,但厌倦于对教材抽象理论。教材中许多美学理论多针对文艺作品,而对时尚绝少涉及,许青春期学生希望能从美学课程中学到诸如色彩搭配、线条处理、造型技艺等实用性的美学技能,而终无所学,美学课程乏于应用价值,以致学生兴趣锐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在高等教育中受到重视,而日趋边缘化,倍受学生冷落,其症结何在呢?
笔者认为,美学课程的边缘化和倍受学生冷落,是与美学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大有干系的。
(1)教材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对经典阐释过度,致使教材本身体系自我封闭,如教材分析"美的本质"伊始,即从古希腊讲到后现代主义,从春秋战国讲到朱光潜、李泽厚,就"美"为何物而穷究不已,而全然乏于对现实的参与和回应,这种学究式教材和思维方式,
很难使学生持续地保持学习兴趣。关注时尚与媚俗并不是同一概念,曲高和寡非明智,美学教材与时俱进,乃当务之急。
(2)美学内涵很强的综合性,和理论性,毕竟大学生的理论水平理解能力有限,现行教材中晦涩的专业术语会使其一时摘不着果子而顿失学习兴趣和信心。美学教材应注意语言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并注重对审美活动中具体语境情境的分析,注重介绍和分析文化产品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大众所关注并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文化产品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和总结。如此,美学课程才有希望走出窘境,而吸纳学生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其在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完美人格诸方面极其重要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文辅相21世纪的大学教育目标: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1995年第6期。
[2]杨辛,美学原理(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V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