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9文化缺失:市场经济之痛

2023-02-05 22:49: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050429文化缺失:市场经济之痛》,欢迎阅读!
缺失,市场经济,050429,文化
文化缺失:市场经济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042910:27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编者按

不论GE、可口可乐,还是其他著名跨国企业,只要你有心,能够有很多渠道收集这些著名公司的经营之术。有人因此猜想———如果把那些著名企业的经营模式复制到本土企业,是否也能产生中国自己的GE或者可口可乐呢?昨日下午,经济学家赵晓登坛中联重科,为这种大胆而浪漫的猜想,给出了令中国企业家深思的解答。 名家档案

赵晓,1967年出生,江西奉新人,现为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国企改革、市场跟踪与预测、企业成长等,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目前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论著有:《企业成长战略》、《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故事》《谁是柠檬?》经济随笔集)等。他曾在通货紧缩、中国的财政危机、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就业与失业、企业成长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 强买强卖束缚市场发展

市场经济的概念,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的。在初期,许多人把“下海”经商、挣钱当作市场经济赵晓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曲解或误解。市场经济的存活与发展依赖两大要素——公平交易,以及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在中国自古就有,赵晓对此观点并不赞同。他列举白居易《卖炭翁》解释:老炭翁“一车炭,千余斤”,被官吏以“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交换,这种强买强卖式的商品交易,不是市场经济他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概念深入人心的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垄断行业强买强卖的非市场经济行为仍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人类文明史很长,而市场经济历史,仍是非常短暂。 功成身退枯竭商业动力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先贤给成功者留下的金科玉律中最撼人心魂的就是“功成身退”——不论姜太公还是范蠡,他们在人生的巅峰期都因为及时收手而免遭杀身之祸。在当代商品经济社会,我国一些本土民营企业家,冥冥之中也效法先人,在企业蒸蒸日上之时,收钱走人。赵晓称他们为自废“武功”一类,他认为这类企业家之所以商业动力枯竭,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市场经济文化缺失上找到解答。

比较西方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赵晓认为,西方的市场经济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文化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却并没给不择手段敛财的小人以文化制度的鞭挞。相比之下,西方的财富伦理训导却容易让更多平常人懂得:追求财富的目标与手段不是分裂相悖的。正是因为全民基于对“获取财富之手段与目的一致性”的认同,恰巧弥补了市场不足。赵晓据此得出结论,市场经济需要与某种市场伦理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从人类社会来看,叫人不偷懒的市场经济与叫人不撒谎、不害人的强大信仰(伦理)珠联璧合,才能生出健康的果实。


囚徒心理困扰本土企业

经济学上有名的“囚徒”困境,至今仍使大批本土企业深受困惑,难以自拔。赵晓解释说,这种担心别人出卖自己,于是决定首先出卖别人的“囚徒”心理,使本土企业与对手、企业家与员工的博弈中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西方形成市场经济文化背景,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根基,另一个不同还在于:前者更容易建立共同遵守的制度因为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相比于只相信自己的人,更容易建立彼此间共同的信任,从而缔约。赵晓认为,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多依赖于血缘和亲情,不肯轻易信任他人,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最大的障碍。

西方文化构建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倡导平等与博爱,其精神内核容易带来对外人的开放、宽容与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情怀,种仅由君子们独守的精英文化始终难成大众共同遵从的价值标准。因此,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委托代理等先进企业管理方法,移植中国本土企业后,行使起来往往捉襟见肘,收效甚微。现实经济生活中,职业经理人算计企业持有者、员工试图绊倒老板的事,也因此屡见不鲜。

信念做主击败利益驱动

不少人认为,市场经济发展较完善的西方诸国,利益得失是其国民权衡投入产出的重要指标,赵晓却在对此分析研究后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西方人做事,信念对其行为举止的影响,远甚于利益驱动。

赵晓认为,西方文化造就西方人具备一种非常强的探索精神,有人去探索科学因为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治理的,像牛顿等科学家,他们狂热地研究科学技术,通过发现宇宙的规律去接近“上帝”。这种信念使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社会岗位上恪尽天职,不论做实业家、学家,还是螺丝工,都要尽力成为最好的,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

赵晓认为,受此文化熏陶和影响,号称是世界工业中的工业的汽车产业,才能在西方获得几乎垄断全球的发展。在汽车行业,零配件多得数以万计,如果没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支持每一个员工做事精益求精,其零配件的精度只要稍多一点偏差,整车就可能因偏差累计而成废品。汽车产业在德国、美国的快速发展,以及手表产业在瑞士经久不衰,很大程度是基于具有强烈信念的西方文化的沉淀与影响。

价值理念推动企业成长

一些本土企业在成为国内“老大”后,似乎一夜间就迷失方向,找不到动力了。这时,有些大企业老总为说服自己坚持,不得不寻找新的精神动力,“产业报国”也因此成为许多本土企业选定为新的动力源泉。赵晓认为,在产业界,爱国精神自然值得褒扬,但企业要永葆成长活力,仅停留于爱国主义是不够。

赵晓认为,一个企业或人在其创业初期,首先需要的是有形动力,譬如财富积累和收入增加。等进入成长期,有形动力便会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无形动力。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固守终生的信念;在企业,则是可持续激励员工为之奋斗的企业文化

经济学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发动机,企业价值的放大器,企业行为的指南针,企业内外部关系的润滑剂。赵晓认为,本土企业一旦成长为跨国企业,其企业文化不仅要影响本国员工,还必须能够激励境外员工,因此,其文化内涵,也必须同步跨越国界,倡导具有世界水准的价值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Io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