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诵读教学》,欢迎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诵读教学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领域中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及多媒体教学等等。新教学法的出现,打开了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推行新的教学法的同时,是否就该把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摈弃呢?
笔者曾有幸观摩了一次多媒体优质课比赛,听了一节语文课,那位老师教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执教者所设计的教学方式的确是富有创新,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是充分体现。整节课上春天的各种美丽画面纷至踏来,再配上优美音乐,学生可谓大饱眼、福耳。之后便是小组合作热热闹闹地讨论,课堂气氛的确活跃。可是这番热闹之后学生收获了多少呢?如此优美的散文,课堂上竟然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写景散文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生真的感受得到了吗?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显然,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少人误解了新课标,一味地在创新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大做文章,而忽视语文传统的诵读教学。把一篇篇美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成了各式各样的图画。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室里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了,孩子们的年龄越来越大读书的声音却越来越小,甚至连早读都出现了“这里黎明静悄悄”的局面。这不能不说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忽视诵读教学有关!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语文教学上特别注重文章整体的直接感知,因而特别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孟子《万章》上篇说:“颂其诗,读其诗,不知其人”,可朱自清先生训“颂”为“诵”,孟子经常引用《诗经》中诗句,可见他是背诵过《诗经》的。据史传,曹植年轻时背诵过十多万言。朱熹反复强调“讽诵”,可见古人对诵读的高度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诵读意义和作用的概括。可以说古代语文教育的巨大成就,首先归功于诵读的运用。
现代语文教育对诵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