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鸿论文浅析“文人与歙砚”

2022-10-24 05:52: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永鸿论文浅析“文人与歙砚”》,欢迎阅读!
张永,歙砚,浅析,文人,论文


《瓦雀行書案,濡墨砚池香》

——浅析“文人与歙砚”

作者/张永鸿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刘熙(《释名》)句,砚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古人云:"笔砚纸墨皆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在文房四宝中,砚也因“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存”,赢得七千年历史的殊荣。尤其是被称为“和氏壁”的歙砚,就更为世人所瞩目。歙砚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后主李煜冠于‘歙砚甲天下'之美誉。“坚丽质润,浮津耀墨,起笔益毫;扣之有声,抚之若肤,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雕刻技艺,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与爱戴。

从历代馆藏古砚及留存的所附拓本中,更能清楚觉察出,最初的砚只注重实用性,为书写,携带之方便,围绕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及砚的实用性承传沿袭。以形制都是即简单又实用。如:风字砚,长形砚,箕形砚,三足砚等。从宋代始,文人士子将「文人画」的观念引入制砚上,追求砚与诗书画印相结合,推崇案头摆置典雅与考究,充分享受着大美的浪漫艺术,这就诞生了文气充沛的文人砚。一方得体的文人砚,先天就具备了金石的韵味,妍丽的天然纹饰,巧妙的鬼斧神工,总能勾起文人勒铭的愿景。正如陈继儒所言:“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文人砚之铭,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砚中重要元素。迥别于世俗商贾,其寄意清远,刻画传神,如诗如歌,益是砚赋之灵魂。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历代文人砚田笔耕,与砚相亲朝夕,爱之弥笃,临砚挥毫。在一方自己满意的砚上刻上一段或三五句抒情言志纪事的诗文,就是常见现象了。“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唐,李山甫诗句)从这首诗说明,在唐代,歙砚的石品已经定名,雕工也已非






常考究,极受文人们的青睐。难怪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对歙砚也都情有独钟,留下斐然的评砚妙笔。其苏轼《龙尾砚歌》云—“君看龙尾宝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砚山行》却又一次激发出绝美的灵感,让诗书大家黄庭坚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去寻觅,成就歙砚史上一段佳话。“走峰奔岳如斗蚁……步步穿云到龙尾”。“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米芾作《砚史》以铭砚春秋,彪炳青史;而蔡襄却把歙砚比作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一样珍贵。诗中赞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不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在宋代,歙砚在文人眼中如此之珍贵,被列为贡品就顺理成章了。文人酷爱歙砚,爱得只恨情深辞穷。苏轼赋诗说:「我生无田食破砚」,尔后诗人戴复古干脆自白:「以文为业砚为田」。这是既形象,贴切又质朴的比喻,给歙砚的质量加以提升,赋予歙砚「天人合一」的美感,“与天同乐”之雅趣,无不对砚田感同心仪。嘉庆壬戌四月,清纪晓岚《阅微草堂歙砚铭》“勿曰罗纹,处为端紫,我视魏征,妩媚如此”。文人寒冬苦夏的笔耕,无数的章词典籍即从砚田生长繁育出来,跨越历史的时空,薪火相传,辉映古今。砚不盈尺,却如一幅宣纸,有着中国画的雅趣。中国的艺术以书画为大宗,各门类的艺术都是沿着书画的轨迹而演行。历代的文人雅士,都曾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双重影响,“进则心系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理明则意诚心正,从而昭德以通道”这是研艺治学的津梁。书画如此,赋予砚上的魅力更是妙绝可掬了。“言行神,讲气韵,重笔墨,尚意境,多比兴,富寓意,师造化,法心源”。文人砚之由来,是由文人书画派生出来的。要理解和认识文人砚,就首先认识文人书画所推崇的审美价值观。讲究品格,追求意境,超凡脱俗。这与艺术人的修养,气质,内涵是密不可分的。一方砚的设计构思,依据石行,石色,石品随感而创作,直抒胸臆,从而达到“心景相融,砚人合一”之和谐意境。至明清时期,文人玩砚,藏砚之风更盛,制砚工艺也日趋完美,论砚评砚著作乃欲加丰富。如徐毅《歙砚辑考》,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编着,以记内府所藏古砚的《西清研谱》等。随着金石学之兴起,铭刻内容愈为丰富,既雕既琢,锡以嘉名。文人雅士深知“物无聚而不散,惟着之文字,则物虽散而仍聚”故常留佳铭,言简意赅泠然可诵。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11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