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四译本“京味”翻译对比研究

2023-07-15 22:38: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骆驼祥子》四译本“京味”翻译对比研究》,欢迎阅读!
骆驼祥子,京味,译本,对比,翻译


《骆驼祥子》四译本京味翻译对比研究

《骆驼祥子》是京味小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小说的四个英译本为切入点,从称呼语、诅咒语、地名三个方面分析体现京味文化负载词、词组、俗语的翻译,并通过具体实例,对比四英译本中不同译者在北京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以及译文效果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异化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对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有重要意义。



标签:骆驼祥子 京味文化 四英译本

一、引言

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骆驼祥子》这部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孔庆东,2004。北京方言带有一种强烈的文化特色,语言中的雅、白、俚、俗,体现着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京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出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二是语言的京味,使用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许自强,2000



目前为止,《骆驼祥子》共有四种英译本。分别是1945年伊万金的译本;1979年吉恩詹姆斯的译本;1981年施晓菁的译本;2010年葛浩文的译本。自葛浩文译本出版之后,不少学者希望针对《骆驼祥子》四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李越(2013、李娜(2012、孙会军(2013)等。这些研究大多针对小说语言特色或者译者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至今还未有学者关注小说最突出的京味文化特色的翻译。



本文从文化翻译的视角,针对小说《骆驼祥子》的京味特色,对比分析四位译者京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特点。



二、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及《骆驼祥子》中最具京味特色的文化负载词

(一)文化负载词的界定

文化负载词在有些文献中被称为文化专有项或词汇空缺,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哈维·弗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a)认为:文化专有项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张南峰,200419。国内学者廖七一(2000232)把文化負载词定义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俗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受地理因素、历史因素、风俗习惯、宗教仰等影响,每一种文化都形成一些特定的词汇,如诅咒语、俗语、古代诗词、宗教神话色彩词等词汇,都能鲜明地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二)《骆驼祥子》中突出体现京味特色的文化负载词

基于前文对文化负载词的介绍,研究从称呼语、诅咒语、地名三个方面对《骆驼祥子》中体现京味文化负载词、词组俗语等分别举例说明。



1.具有京味特色的称呼语

京味的称呼语别具特色,比如北京方言中喜欢使用敬称”“劳驾”“主儿等。例如:



1)刘四爷。(老舍,200230

2)我一个人的叔叔。(老舍,200279

3)这一派哥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老舍,200212

4)劳诸位的驾。(老舍,200280

5)劳诸位哥儿们的驾。(老舍,200282

2.具有京味的地名

在当时的北平,一些特定地名已经成为文化符号,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比如小说中多次提到的天桥”“白房子和老字号瑞蚨祥”“鸿记等。



6)临完上天桥吃黑枣(老舍,200289;天桥上见。(老舍,200290

7像他那个岁数的小伙子们,即使有人管着,哪个不偷偷的跑白房子(老舍,200247



8)大概字号还很老,至少也和瑞蚨祥,鸿记差不多。(老舍,200262

3.具有京味的粗话或诅咒语

小说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当时北京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由于下层人民文化修养不高,在其生活中不乏一些粗话或诅咒。例如:



9)地道窝窝头脑袋。(老舍,200251

10)当王八的吃俩炒肉。(老舍,200252

11)你别先倒打一瓦。(老舍,200257

12)甭犯牛劲。(老舍,200259;犯牛脖子






13)别看傻大黑粗的,鞑子拔烟袋,不傻假充傻。(老舍,200268

14)我打他妈的。(老舍,200278

15)给它个不论秧子。(老舍,2002111

16)教一群猴儿王八蛋给吃了。(老舍,2002113

17)别叫我往外说你的事儿,你什么屎没拉过?(老舍,2002116

18)来吊磅!好不要脸!(老舍,2002154

19)放着你们这群丫头养的!(老舍,2002163

三、京味文化负载词四译本分类对比分析

我们通过小说中出现的称呼语、咒骂、地名的具体翻译实例来体会四个译本(简称为伊译、吉译、施译、葛译)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采取的文化缺省策略。



(一)有关称呼语的翻译实例

20)刘四爷。(老舍,200230

伊译:Fourth Master Liu

吉译:Liu

施译:Fourth Master Liu

葛译:Fourth Master Liu

除吉译外,其他三位译者都将字处理成“master”,这一翻译体现北京口语中对人的敬称为,处理比较精当。显然,吉译省去这一文化现象,译文平淡,不能传神地体现称呼方面老北京的文化特色。另外,如果将其直译成“grandfather”可能会造成读者理解上错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i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