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耕地撂荒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

2023-04-18 23:37: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农村耕地撂荒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欢迎阅读!
撂荒,耕地,原因,农村,影响
对农村耕地撂荒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

作者:任晓敏

来源:《商》2015年第52

摘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和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导致我国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劳动力通过非农工作来增加收入,因此各地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介绍了我国耕地撂荒的现状,探究了其原因并且对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耕地撂荒;撂荒现状;撂荒原因;撂荒影响 一、我国耕地撂荒的概念及现状

耕地撂荒也可称为耕地抛荒、耕地弃荒、耕地丢荒,指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在可耕地上种植和耕作农作物的一种现象。

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下的农民大都惜地如金、视地如命,而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甚至还抛荒弃地,而且这种现象还在持续发生,并且越来越严重。目前对我国全国范围内的耕地撂荒的面积,各地区都显示呈加剧的趋势。根据调查,我国耕地的总面积从1998年的19.45亿亩到2008年的十年内减少了1.19亿亩,]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持续减少,而我国人口却增加了两亿。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制定和完善保护耕地的法律规,但是耕地撂荒现象仍然没有显著改善。《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的数据指出,2013年的耕地面积相比2012年减少了35.47万公顷,而耕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耕地的撂荒。

二、土地撂荒的原因

(一)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近些年,为了更快地解决三农问题,我国不但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发放各种补贴给农民,以此来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然而这与不断升高的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价格相比较,农产品的价格仍然要低很多。成本上升了然而却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所以农民只好寻找其他的生活门路来维持生活,以寻求更大的空间来发自我,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耕地撂荒。 (二)农产品价格低,销路少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产品大都没有经过深加工,而未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价格低廉,使得农民靠耕种得来的收益不高而且不稳定。农民一年的收入完全要看农作物的收成和农产品的销售情况。若是遇灾害年,收成少,收入自然少。若是遇丰收年,此类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又会遇到没有销路的难题。农民自身没有销售途径,政府没有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机制,使得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下降。 (三)抗灾能力差,严重影响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的发展也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北方的农田缺少基本的水利设施,一些存水的设施也因多年未修,存不住雨水,使得农田无法灌溉,只能人工担水。而南方的农田基础设施也很薄弱,防洪能力减弱。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很多农村的集体经济来源大大减少,单个农民资金有限,不能为改善生产条件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一些小型的农田水利等基层设施难以兴建,而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确实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最近几年来一部分省区频繁发生旱涝灾害并且其范围比较广、危害程度比较大,这大大增加了农业种植的风险以及生产成本,加之原本的良田,经过旱灾涝灾也变为旱田、天水田,生产力更加低下,所以导致一部分农民都不愿意再进行耕种。 (四)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

城镇中流入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理论上来讲,这样对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农村耕地在使用权以及收益权等方面的产权不清晰,从而难以实现产权对耕地的保护功能。加上农民并不愿意对耕地进行保护型的经营,致使耕地的质量不断降低,从而收益也就降低,最终土地就被撂荒了。制度上来讲,另一个导致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是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虽然初步建立了土地流转的补偿制度,但是在执行的时候仍然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健全的土地价格机制,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之中,有可能会严重的低估了耕地的价值,农民得不到应得的补偿。虽然“30年不变的承包经营政策保证了农民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然而这期间农村人口的变化情况很大,有的农民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或已经成为城市的职工,而很多生活在农村的新生人口却没有土地。由于大部分农民依然具有比较传统的观念,并且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承担着社会保障的价值,因此即便他们在城市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他们宁愿将土地撂荒闲置,以防万一失业了他们仍然还有退路,所以很难将撂荒闲置的耕地集中起来进行经营。

(五)新一代的农民欠缺种田的热情和技术

我国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使得农村子女也普遍能接受到高等教育,新一代农村子女在成長中以学业为重,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在城镇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城镇化的影响,不想返回农村生活的愿望强烈,并且看到其父母辛苦劳动却收入微薄,产生对农业生产厌恶和反抗的心理。农村的父母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也多半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过教育之后返回家从事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fS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