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素材优化运用三法》,欢迎阅读!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素材优化运用三法
一、陌生化
我们先以下列五个领域来历数“那些年,我们曾经追过的素材”; [科学]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霍金 [经济]马云、乔布斯
[艺术]贝多芬、达·芬奇、梵高 [体育]姚明、刘翔
[文学]史铁生、陶渊明、司马迁、屈原、李白
根据我们几年来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考生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因而,这些年我们对素材有了这样的共识:“去‘烂’‘滥’,求陌生化素材。”即追求新鲜陌生的,关乎现实生活、有文化品位、引人深入思考的,有哲理的,有独特感受的素材。
第一组第二组爱迪生爱默生比尔·盖茨盖茨比司马迁、司马光司马相如、司马穰苴 不妨设想,读者,更确切地说是阅卷教师,看到第一组的感受是高度的审美疲劳,而第二组让人心生敬畏,以一“名”而知你的阅读积淀和文学底蕴。
当然,对于“陌生化”的理解,不是单向度的一个陌生化的“名字”。来看下面的文段:
进了真理之门,未必永持真理。晚年的牛顿笃信神学、狂热地苦心研究“炼金术”,崇拜金钱与权势,霸占皇家学会会长之职压制青年才俊崭露头角。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批评他心灵中浸透着“极端的幻想、盲从和迷信”。上了“路”进了“门”,却依然在“门外”……
对于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素材“牛顿”,上述文段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情节,因为光照青史的科学巨人牛顿在晚年跌入了有神论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科研道德日渐走下坡路,以不光彩的手段把莱布尼茨排除在微积分“创始人”之外等。可见,素材运用之所以“陈旧”,是因为没有深入人物内心全面掌握其生平事迹,而是仅仅简单地概念化。 二、实证化
论证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事实说话,实证、精细的材料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理性说服力。试比较以下两个片段中素材的运用:
片段一: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是神一样的存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他付出常人不能想象的汗水和艰辛。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
片段二: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NBA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他在回答记者“你为何这样成功”的提问时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
稍一比较我们会发现:片段一贫乏、空洞,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领域里付出艰辛取得成就的人物,显得泛泛而论,没有针对性,是典型的概念化、标签化、符号化的表述,是“徒有其名”而已。片段二“NBA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以及科比答记者问的话语内容更真实。从论证的角度来说,事实论据容不得半点儿含糊、空泛,论证不是“印证”中心,而是用典型的实证的材料明确地摆出事实,深入阐发观点。因为真实、具体的材料,其论证效果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两个语段,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人物素材,但因其“空泛化”与“实证化”表达,使论述效果迥然不同,可以说,逻辑的力量来自于“实据”,不仅是指“真实正确、不臆造
1
虚构”,更是指有充分可靠的论据,这里的“充分”就是立体的,丰满的、无可取代的、个性化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探幽析微,洞察事理,展开论证,才能使文章思辨深刻,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如何实现“实证化”素材的运用呢?
答案往往是“多阅读,多积累”,之后根据观点择取能佐证观点的相关材料进行裁切。但更关键的是要跳出“摘抄本式”“撒网式”的素材浅阅读,转向“专题性阅读”。 “专题性阅读”即是对某一人物所有的作品(散文、诗歌、小说)、自传或传记人物的生平成就及具体经历、事迹、后人评价——精读细读。在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时,对与观点相契合的材料便能信手拈来,不仅拥有了“人无我有”的素材,更因为专题阅读,对人物的操守、精神风貌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
当然若有了实证化材料,绝不能因为对人物事迹、精神风貌熟稔于心而一一罗列,而应紧扣论点,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只选取与中心论点有密切关联的精细化材料,做到丝丝入扣。 三、体验化
我们再将上文的片段二与下面的片段加以比较:
片段三: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在回答记者“你为何这样成功”的提问时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我想,“四点的洛杉矶”,那是满天星星、灯光寥落、少有行人的时刻,那街道上灯光映照着前去篮球馆的科比的身影。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
片段三中有了“我”对细节的推衍、联想、想象,文句“那是满天星星、灯光寥落、少有行人的时刻,那街道上灯光映照着前去篮球馆的科比的身影”是想象的细节,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它再现了科比夜以继日刻苦练球的情景、场面,也相应地强化了情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有了情怀,容易感动人。
任何素材若只是例证的工具,论证说理难免敷衍、干涩、生硬。让素材真正成为自己的材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联系自我,将自己的情绪、感悟熔铸于材料之中。
因而,有了“陌生化”素材,有了“我”专属的实证化选材,更关键的还要体验化地运用——走过他们生命的“我”的生命!
“我的作文,我做主”的理念,在论证中主要是“我”的微观细腻情感(情怀)、有“我”的真切体验(风格)、有“我”的独到见解(思想)、有“我”的分析批判质疑(思辨)……作为写作者,我们是和所有亲历者一起经历他们各自所经历的全部过程。这样议论表达就显得感性,在文字背后,寓有作者真诚的崇仰、深情的慨叹,情感丰富,是为“个性写作”,如此行文的“以情感人”便不是技巧,而是自然而然的内蕴。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