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 2000~2020 年相关研究文献》,欢迎阅读!
![教育研究,展望,文献,回顾,基于](/static/wddqxz/img/rand/big_52.jpg)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 2000~2020 年相关研
究文献
摘要:劳动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以崭新面貌重回大众视野。通过选取2000 年以来中国知网(CNKI)刊登的高校劳动教育主题相关期刊论文,将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作为关键变量,分析21世纪以来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状况。有关这一问题的核心研究热点为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劳动教育内涵、劳动教育核心内容等三大方面。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源,按主题、篇名及年限检索了2000年至2020年8月,劳动教育主题相关期刊文章,共得到期刊文章946篇。本文对采集的期刊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包括年度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等方面;二是研究热点的分析,并通过CNKI数据库的在线统计功能获取部分相关数据。 二、现有研究情况
1.文章发表量年度变化趋势
纵观文献发表数量,2000年到2012年十余年间,发表数量在小幅度波动,2013年和2015年,迎来论文发表的第一个小高峰,分别为59篇和65篇;2019年迎来劳动教育研究产出的急剧上升,论文发表数量攀升至157篇。2020年预计将有132篇。由论文发表数据可见,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的研究将保持一定热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劳动教育实践的逐步探索。
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9年论文发表数量的突增,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国家政策对教育研究的引导作用。《意见》的颁布提高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投入,随之产生学术成果剧增的现象,如图1所示。
图1.2000年以来高校劳动教育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在一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作者与论文数量分布的不均衡性,表现为不同作者在一定时期内撰写的论文数量不一致,即不同作者对学科的贡献率不同,其中对学科发展贡献率大的作者被认为是核心作者,核心作者集聚成群从而形成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的研究成果引领着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又对非核心研究群体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劳动教育领域作者集群情况及发展的前沿成果,本文对2000以来劳动教育主题相关文章的作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00年至2020年8月发表高校劳动教育文章数量最多的前30位作者,共发文58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刘向兵、李珂、曲霞、刘丽红、吴政,篇数为6、3、3、3、3。根据普莱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可知,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研究领域还未形成高产作者群。仅仅从文章数量来判定核心作者并不全面,因此本文再一次利用被引频次排序后得出所选文章的前30名,发
现作者重合现象,这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在本领域具有较强权威性。 3.核心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对2000-2020年8月期间作者所在研究机构的发文量进行排序,结果显示,篇数与文章最大被引频次基本成正比,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篇数为14、4、4、3、3,最大引用频次为61、18、9、6、5。来自北京市的研究机构有4所,来自湖北省、河南省和四川省的研究机构均有2所。虽然形成了区域研究群体,但从全国范围内看来,各省市机构间的合作并不广泛。 三、研究核心内容分析 1.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
非正式的、隐性的劳动教育最初产生于部落家族家庭之中,在原始的群居生活中,劳动教育在代际之间传承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剥削阶级鄙视劳动,自然不会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正式的、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时代所趋。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曾主张把劳动视为培养自食其力的“自由人”的基本要求,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教劳结合思想。但真正把教劳结合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且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他通过制定工厂制度,进行教劳结合实验,旨在解决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后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下,劳动教育越来越成熟,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并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实施。 2.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教育是什么? 根据工具书考证,《教育大辞典》侧重从实践出发,强调劳动教育即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则从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出发,认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规定,即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3.劳动教育核心内容
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总体来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以往劳动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一是劳动教育不等于一般性的活动、实践等,劳动教育要义在于通过劳动培育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人格;二是劳动教育不等于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劳动教育当然包括劳动技术的学习,但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 三是劳动教育包括但不等于体力劳动锻炼,那种有意无意将劳动教育等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工、学农”等劳动教育旧形态的思维,已经无法适应21 世纪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在当前形势下劳动教育应当大力倡导,但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其观念与实践无疑都应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36(01):29-34.
[2]檀传宝.何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典论述的时代诠释[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1):4-10.
[3]王坤,张敏,王胜男.新中国70年劳动教育研究回顾与理性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36-4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A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