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关三叠》看我国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2022-12-03 07:04:4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阳关三叠》看我国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欢迎阅读!
阳关三叠,古诗词,有机,结合,我国


从《阳关三叠》看我国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摘要]在我国艺术歌曲中有一批歌词来源于我国的古诗词的歌曲,其音乐古诗词的完美结合使其极具艺术表现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这类艺术歌曲中较为典型的《阳关三叠》为例,分析其词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探求此类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阳关三叠》 古诗词 音乐 结合

在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有这样一批作品,它的歌词来源于中国的古诗词,引用原词或在原词的基础上加以填充和变化,使古诗词与所创做的音乐完美结合,从而使得歌曲更具有表现力,在我国音乐史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古今中外的《阳关三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对其内容和形式及词作与音乐的有机构合和极具个性的特色之三叠创作手法的分析,对于借鉴我国音乐文学结合的创作方法,促进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阳关三叠》是始创于唐代的著名琴歌,有唱有奏。歌词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为词,曲子以我国传统音乐的叠奏方式,即在重复的基础上,作局部性的即兴性变奏、展衍和发挥,曲调缠绵,感情深沉,它以极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所见景色的精心描绘,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



歌曲共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商调式)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感怀, 感怀等处的八度大跳,和依依苦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等处的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在曲式结构上,《阳关三叠》大体上是由相互重复的三叠加上一个尾声而成。三叠中的每一叠都是由两小段构成。每叠的前一小段,除了有些小的装饰上的差异之处,基本上是相同的。三叠彼此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每叠的后一小段。在后一小段中,由前至后,从第一叠至第三叠情绪逐叠有所发展。二叠比之一叠,在前一小段与后一小段之间,多了依依顾恋的一句;三叠则在后一小段开始之后,才插进了长至十小节的,由羽调式过渡到商调式的一个变化之段。这一变化之段,不仅由新鲜而形象深刻的乐句构成,而且使用了新奇而突出的节奏变化,使乐句逐渐推向高潮。尾声是全曲感情的收束,也是调式的归结。该乐曲在曲式




和调式的使用上,都为增加乐曲的表现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时,《阳关三叠》曾有过几种演唱形式,有用弦歌和琴歌的形式,也有用其他乐器伴奏的形式,更有被用于歌舞大曲音乐中。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使这首歌曲在体裁形式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见的《阳关三叠》的词已不再是王维的七言绝句诗了,它的篇幅和结构已经超出了七言绝句。它把原诗的28字改变为长短句259字,使乐曲随之起伏变化,加之反复叠唱及和声,使歌曲情感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加重了惜别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歌曲曲调变化发展似乎已成规律,但王维的原词由于演唱情境的不同,已经经过了数次的变化,具有多种唱法。



关于《阳关三叠》的三叠唱法,苏轼在《志林》中曾专门做过探讨: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之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我们从苏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阳关三叠》已经有了多种叠法。



叠法一: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叠法二: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另据明朝《浙音释字琴谱》所载《阳关三叠》,叠法更为复杂多样,与前又有差别。此首歌曲只在第一小段用渭城……故人作歌词,其余六段分为(1)解木兰舟,(2)辞黄鹤楼,(3)迢遥去路,(4)恨逐来潮,(5)风吹杨柳,(6)月照汀洲。第4段里有为功名,为功名,邮亭驿路凛零,慢敲金镫怆离情,听唱()阳关第四。这里很显然《阳关三叠》只作为第一叠出现。



清代《琴学入门》所载,更是直接标出一二三段,即三叠一段一叠。唱词大概有“()柳色撩人万绪纷,长条挽不得行人住,种向江头为谁春?怕听阳关第一声。()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二声。()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三声。



所以概括来说,三叠的解释有两大类:一类认为在诗内,另一类认为是在原诗基础上的扩充发展。



在现存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中,歌词的三叠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




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



(尾声)!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鸿雁来宾。

自从这首琴歌传开以后,l000多年来,人们就常常用它来抒发各种离别情绪。所以阳关二字,在中华民族文学的词汇中,实际已成了别离的同义语。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离别而赋诗填词,伤离别演绎出了一段段美丽的人间佳话。从古至今,伤离别已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与歌曲《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及其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文学是借语言形式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传达感情的艺术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将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艺术境界。它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文学音乐的结合上,更在于歌词取材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诗词上。中国传统音乐忧郁哀婉的曲调配以古香古色的诗词,无疑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中国艺术歌曲中,《阳关三叠》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类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它的艺术成就可以证明,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拥有更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就拥有了更大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宋词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310.

[2]梁茂春.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M].20056.

[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6.

[4]杨荫浏.对古曲《阳关三叠》的初步研究[J].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6).

[5]李吉提.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特点-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某些共性因素[J].中国音乐学,1995(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2X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