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精英创造历史

2023-01-12 13:3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许知远:精英创造历史》,欢迎阅读!
精英,创造,历史,许知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许知远:精英创造历史

作者:包明明

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2009年第05

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自1998年起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文风犀利。曾任Pc Life》执行主编、中国先生网主编、e龙网内容总监,现任《生活》杂志执行出版人。他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担任《经济观察报》主笔,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出版过随笔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 《新闻业的怀乡病》、 《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中国纪事》、 《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等,他最近的著述是《醒来——从甲午战争到镀金年代》。

采访许知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倒不是说他不好接近——实际上,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记者给他去了封邮件,他就答应了采访。然而当许知远背后斜跨一个大大的书包、穿着他那标志性的长袖衬衫出现在五道口星巴克的时候,记者发现困难才刚刚开始。 我能为你做什么?”落座之后,许知远的第一句话简洁而直白,却预示了这场采访的艰辛。面对陌生的记者,他的话不多,词句间透着强烈的疏离感。很显然,记者的提问并没能引发他的兴趣,但他还是彬彬有礼地回答问题,用柔软的男中音开始讲述他的学生时代。

语文老师孔庆东

我的高中和其他人差不多。作为首都师范附中的一名学生,那个时候的许知远与他的同学并没有什么不同。学习是唯的目标,高考让所有人感到压抑。许多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这种模式化生活的厌倦,然后在浑浑噩噩中升入大学。多年以后,当他们回想高中三年生活时,也许只能记忆起某些支离破碎的片段——15岁至18岁的青春与激情渐渐湮灭在一张又一张的试卷之中,这是中国大多数学生不可逃避的命运。

不过许知远比他们幸运。当他和他的同学们对这个乏味的世界充满了疑问又找不到答案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叫做孔庆东。

他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觉得这世界是不一样的。孔庆东的到来让许知远看到了能够摆脱沉闷压抑高中时代的光明前景。 他给我们分析崔健的音乐,还给我们讲朱自清。朱自清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王力的老师,王力又是孔庆东的老师,作为孔庆东学生的许知远感到自己与朱自清产生了某种精神上的关联,这种关联促使他开始,憧憬大学,他渴望在大学中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大概是因为孔庆东的缘故,他把目光投向了北大。

我是学理科的,就报了经济管理当问到为什么要学理科的时候,许知远说: 只有笨男生才学文科。”(这句话为他招致了很多批评,许多文科出生的北大学生由此对他心生不忿。)他报考经济管理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流行嘛。他认为大学应该是通才教育,报考什么院系都差不多。所以,当北大微电子系给他寄来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遗憾。毕竟,北大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那个忧伤的年轻人

许知远对他的大学生活并没有说太多。我讨厌重复自己说过的话。他建议记者去读自己的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那里面都有写。他大概并没有想冒犯任何人,而只是对重复观点感到不耐烦。所以,有关他的大学生活,记者只能从那本自传体式的散文集中得窥一二。

1995年的燕园还没有出现那雄伟的百年纪念讲堂(这所著名的建筑建成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时),许知远报到的地方是它的前身,被叫做大讲堂的破烂建筑我记得当时是个阴雨的天气,上千人的队伍在大讲堂前蜿蜒着,每个面孔都是新鲜、喜悦、好奇的,他们等待着在大讲堂登记成为一个真正的北大人。

北大带饴许知远的记忆是双重的。一方面,北大是鲜活的:在破旧酒吧中表演摇滚的学生、校外廉价小酒馆里的谈天说地、关于女孩子的永恒话题、图书馆里暗潮汹涌的恋情,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图像构成了许知远的北大记忆。然而在另一方面,北大又给了他重重一击:三角地充斥着商业广告;学生们只顾着考TOFELGRE,或是去学生会谋上个一官半职:没有人再谈论理想,人们关注的只有金钱和效率。对理想主义的憧憬让许知远怀念着80年代,并对90年代日益功利化的校园失望透顶。

这个年轻人无可避免地满怀忧伤,为了回避90年代的功利主义, 我让自己堕入许晖、李皖、高晓松这些80年代学生营造的忧伤氛围中。他试着像这些人一样通过回忆来构筑世界,但这种尝试并不成功, 我发现自己实在无可追忆,这种追忆也很容易演变为自怨自艾 最终,许知远还是找到了自己的方法,他开始阅读和写作。他秉承鲁迅先生的教导, 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他的文章里满是海明威、杜拉斯、博尔赫斯还有哈维尔,除了王朔和王小波,中国作家在他笔下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这种文风吸引了一大批读者,记者本人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其中的一员,不过也有人指责他就是个二道贩子,只懂得贩卖过时的西方文化。无论如何,和大师思想的碰撞让他的文笔变得犀利和迷人,为他今后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精英创造历史

2000年,许知远毕业之后去了一家网站工作,不过他很快发现那里不适合自己,就跳槽去了《经济观察报》当主笔。行业上的转换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不适,我当时遇到了一些朋友,年纪都比我大,在这个行业都干了很久,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许知远平稳地经历了职业上的过渡期,开始了媒体人的生涯。 许知远在

然而,许知远对中国底层社会的关注并不代表他想法的变化。他永远是高高在上的,以审视的态度观察世间百态。打工妹和劳工可以成为主角,可以接受他的观察,仅此而已。他的思想一直是精英化的,并且他也很爽快地承认了这一点。在2001年出版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他大声疾呼精英创造历史,人民只是历史的破坏者。而现在,他就坐在记者的面前,说: 我到现在还是这个观点,只有精英才能创造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ya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