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欢迎阅读!
1.信赖性原则
信赖性原则,一方面指辅导人员应对人性,对人的心理发展持信任、乐观的态度。人在本质上是可以信赖的,都具备理解自己和解决自己问题的潜能。只要人们 有适当的环境,便会有能力指导与控制自己,做出良好的选择和适应。因此,我们要坚信受导学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要求进步的;他们的问题都是可以经过努力来加以改变的。
另一方面,信赖性原则指辅导人员应重视与受导学生建立友好的信赖关系,即致力于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热情真诚的关系,这是缩短双方人际距离,使疏导工作顺利进行并富有成效的重要保重。因此,辅导人员应具备同理心并善于表达同理心,能热情真诚地对待受导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受导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准确理解其想法,使其能在精神得到理解和支持。具体来说,要注意:努力从学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通过微笑、点头、轻抚、亲切地对视来传达对受导学生的关心;要尽量平等对待他们;鼓励他们讲真话、讲心里话。 2.发展性原则
一方面要求咨询人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心理变化和 异常心理特征区分开来。把一般性的心里问题同病态心里障碍区分开心。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心里辅导尽量最大可能地促进受导学生的成长,增强其对自身的认识和自信心,增强其自助能力,增强其人格的发展完善。切忌,心理辅导是“成长中心论”,而不是“问题中心论”。 3.整体性原则
要求辅导人员有整体的思想,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全面考察、分析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且,引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再次,人的某种心理活动往往是与整个个体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当心理的某个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其他方面也可能或轻或重、或迟或早也会有不适应出现。 4.疏导性原则
将受导学生的疏通情绪与引导认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使受导学生的积累已久的烦恼情绪宣泄出来;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领悟,以不断增强其自助能力。 5.鼓励性原则
鼓励性原则要求辅导人员对受导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转变的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 与支持。人都有具有哎与被爱的两种本能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因此,心理疏导的目的即在于使受导者获得充分的“成功的认同”,满足其被爱的心里需求,以此建立积极、进取的自我形象。美国教育心里学家盖兹曾言: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令人感到满足,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激励人去寻求更大的成功。 6.践行性原则
辅导人员根据受导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加以行动并不断予以监督帮助。 7.坚持性原则
对受导学生的行为转变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不因一时一刻的挫折与反复而失去对受导学生的信心,耐心细致、坚持不懈地做好疏导工作。 8.预防性原则
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一方面,在辅导过程中要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只是。另一方面,要善于预测和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9.保密性原则
只有下列两种情况下可以打破不公开来访者身份的原则:一是有明显的自杀 意图者,应与有关人士联系,尽可能加以挽救;二是存在伤害性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患者,为免于使其他人受到伤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