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

2023-02-21 20:0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欢迎阅读!
美国,中国,社会保障,模式,制度
范文大全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国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

美国社会保障自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建立以来,其发展和演变一直持续到当前,经过 70 多年的发展,制度已比较完善,各种项目齐全,现在的调整是一种追求更加完善和高效的调整。纵观 70 多年美国社会保障的演变,有人把社会保障制度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府计划这项制度为美国职工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人们对社会风险的恐惧,使得大多数美国人过着体面的生活,成为保证美国社会稳定运行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安排。中国社会保障若从 1951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算,到现在已有近 60 年的发展。但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了一个创建、发展、解体、重构、反思与再重构的独特过程,60 年间有过明显的中断,原有的大部分社会保障制度解体,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改造和初创期,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完全明朗。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美国相比总体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本章不对中美社会保障的具体项目进行比较(有关中美社会保障主要项目、保障水平、保障的管理等具体的内容将在随后的章节进行详细介绍与比较分析)主要对中美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中美生活保障的发展程度、中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中美社会保障制度的明显差别等内容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

中国社会保障当前的基本模式是统帐结合型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建国初期建立的是国家型社会保障,主要受当时苏联保障模式的影响。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逐渐解体,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大的调整,到现在逐渐明确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型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统账结合制度酝酿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初建于 90 年代初,定稿于 90年代末。中国的统帐结合制度受当时英美的新自由主义浪潮和拉丁美洲以智利为代表的私有化改革影响较深。受这些思潮的影响,中国试图吸取欧洲传统现收现付制的优点和拉丁美洲个人账户以及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的特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起来,建立一个部分积累制。该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制度的理念追求是好的。理论上讲,既可以增强个人的责任,以应对即将来临的老龄化,又可实行社会共济,以实现社会公平。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中已经基本确立了这种制度模式,实现了现收现付制向部分预筹积累制的转型。该模式过度强调个人责任,政府责任弱化,资金来源强调个人、企业、政府三方责任共担。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由于隐性债务等问题,统账结合模式在运行初期产生了偏差,下一步的改革怎么调整尚未明确,该制度模式是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仍须考验。 美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为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基本模式划分来看,美国往往被划分为保障型社会保障,有时也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投保资助模式或自由保险型模式等。当前世界上还有德国、日本等国采用这一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种模式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选用不同的保险标准,并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会保障的主要形式是缴纳各种保险金,社会保障的内容十分广泛。在美国,社会保障内容涉及生老病残、衣食住行、工作学习、职业工种等各个方面,集保险、福利、安居和救济于一体,项目达数百种之多。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保障资金来源体现多方共担的原则,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雇主与雇员都有缴纳保险税的责任。从支配层次上看,由国家财政直接支出和属于国家管理社会保障费用比重较大。社会保障的重点在于解决困难据统计,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在公共项目下的补贴性社会福利开支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0%,这种做法使美国绝对贫困人口从上世纪 50 年代末期的近 4000 万人降 90 年代的数千人。这种模式重点在于解决困难的保障制度保证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基本1


范文大全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需要。美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

二、中国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比较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中断期。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社会保障,而是有一段时期大部分领域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加强,而是弱化,甚至是没有社会保障的状况。

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转向城市,转向国有企业改革。为了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政府取消了大多数体制内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而新的经济成分的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也没有建立。这一段时期持续到 20 世纪末,这一段时期是城市职工与居民社会保障弱化的一段时期,社会保障水平直线下降。

农村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发展的空白与弱化期大大阻碍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造成中国目前整体社会保障程度低下,为中国今后社会保障制度 设埋下隐患,增添了难度。

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935 年建立以来虽然时有调整,但发展一直没有中断。1935 8 月,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美国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障事务中的责任和作用。此后,美国的社会保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二战也没有影响美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美国 1946 年颁布军人保障调整法案,1950 年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以后在 1952 年、1954 年、1956年、1960 年、1965 年、1972 年继续扩大范围,放宽条件,提高给付标准。先后于 193919501954196119621965197219771983 年多次对《社会保障法》提出修正,发展和完善美国社会保障制度1962 年,美国通过共福利修正案1964 年,颁布食品券法》1965 年颁布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总纲》1965 7 月美国颁布了《医疗保险法》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美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种类繁多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上世纪 70 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一个调整改革期。但是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聚焦于资金筹集、责任主体以及基金管理制度的选择上,主要目的是为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得到更好、更高效、持续发展上,并没有改变美国社会保障的根基。

三、中美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追求平均主义到效率至上,最后到追求和谐公平的理性回归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逐步明确了社会管理与单位管理相结合社会保障社会化的改革方,1995 年试行的养老保险改革方案,推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制度设计目标力求对基金积累制度和现收现付制度扬长避短,制度安排的价值取向却存在矫枉过正倾向,从平均主义转向效率优先,主要表现在社会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的比例安排上。制度中代表效率的个人账户权重很大,费率高达缴费工资的 16%,而具有再分配性质的社会统筹大账户事实上很”,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 4%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强调效率,观念上过分强调为改革配套、为市场经济服务,则是社会保障改革中的失误。导致理论层面的效率优变成实践中的效率至上社会保障改革误入歧途。 1998 年后,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成为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社会保障成为社会全面、协调、健

康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保障改革超越了片面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的观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逐步确立了公平正义与人道主义的理念。

美国社会保障追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1935 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美国保基本促进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iv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