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电影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2023-02-22 15: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教育电影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欢迎阅读!
心理教育,意义,课程,价值,开发
心理教育电影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吴建花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7年第1



2005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曾联合行文要求:“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计划,充分发挥优秀影片的育人功能。”中国心理咨询师蔡晨瑞认为:“通过观看电影情节,可以对新的行为模式进行学习并予以强化,获得认知上的改变,也可以使自己的情结获得领悟。”显然,电影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综合艺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师生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教师角度

1.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心理教师的育人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显性量化的考核标准。因此,心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更需要“换位思维”,从主题的确定、影片的选取、片断的截取、问题的设置、师生互动的内容到教师的提炼总结,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智发育实际水平,理解与接纳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与问题,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富有生机但又充满矛盾的心理特点,本着关爱学生的宗旨,预判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预防各种心理危机,守护学生的成长。

2.有利于促进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虽然由国家各级教育部门联合推动,但由于实施时间短,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统一细化的教学目标、成熟的教学经验和反馈方式,师资不仅薄弱,而且缺少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而电影课程的开发作为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心理教师不仅要深化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更需密切关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坚持学习的基础上反复实践、总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有利于培养心理教师的团队精神。

心理教育电影课程的系统开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心理教师团队合理分工、集体协作才能进行有序开发。虽然每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数极少,但每一位专职教师都是一个团队的核心,可以有力团结兼职心理教师,形成教研团队。不同年级的差异、不同类型班级的差异、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文化成绩的差异等等因素在电影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都要考虑;在学情的搜集和整理、问卷调查设计、数据的分析、影片资源库的更新等方面需要合理分工跟进。在这样的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度、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都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学生角度

1.心理教育电影课程更具趣味性、新颖性。

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各种人和事,对待师长的教导也不再是无条件地完全接纳,传统的教育手段往往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而优秀的电影不仅具有大众性和娱乐性,更能对学生产强烈的感官刺激,多彩的画面、丰富的剧情、立体的人物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吸引力的心理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心理教育电影课程更具安全性、包容性。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往往会过分关注自身的容貌、成绩以及人际关系,而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又会使学生对异性表现出好奇之心,导致学生情绪不稳,或自卑或自负,或羞怯不安,或走向早恋。这些情绪多多少少都涉及学生的隐私,需要教师营造能够给予学生充分安全感的心理场,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调适或矫治。常规的心理课教学只有短短的45分钟,心理教师往往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活动很难建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信任桥梁。在心理电影课堂上,在观看电影片段的过程中,学生会放松自己,减少戒备心,随着剧情的发展进入角色,加深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生会深入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的适度开放。比如在“真爱值得等待”的教学过程中,教设计利用《早熟》《初恋这件小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三部影片资源,直观地展现少男少女青涩的爱情故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保护少男少女之间纯真的“友情之爱”,怎样回报父母厚重的“亲情之爱”,怎样储备将来为人父母的“舐犊之爱”。

3.心理教育电影课程更具激励性、警示性。

心理教育电影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学生在观影过程中,随着情感的投入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反省自己,在对榜样的替代与模仿中进行自我矫治。比如,在心理教育电影课“做最好的自己”中,教师截取电影《叫我第一名》的部分片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深层次发掘自己、完善自己。影片中的主人公布拉德·科恩身残志坚,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同时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样的人物对于学习压力巨大又处于青春懵懂期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在观影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会增强。再通过穿插其中的活动,如“自画像”和“我的名片”,使学生对自己有更正确的自我认识,最后设定和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优秀的影片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比如《小孩不笨2》中的“哥哥”,在得不到家长关爱和认可的情况下在校外结交所谓的“好兄弟”,跟他们一起抽烟、偷窃、打群架,这样的人际交往戕害了“哥哥”,在父辈付出生命的代价后他最终幡然醒悟。影片中的人物命运结合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对渴求扩大人际交往圈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警示作用,有利于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4.心理教育电影课程教育效果更持久。

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搞封闭式教育,要接地气、贴近生活。利用电影元素系统开发的心理教育电影课程直面人世百态,其真实性更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和深刻触动,从而形成持久的教育效果。如学生在分享日本影片《垫底辣妹》中的亲子关系时,指出“父亲”有重男轻女倾向,随即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子女应该怎样主动改善亲子关系。这样的观察与思考,比传统的说教更有教育效果。

另外,心理教育电影课程的开发还具有普适性,不仅可以应用于青少年学生,同样适用于家长。电影课程的新颖性、趣味性、安全性、包容性、激励性和警示性等,对于触动家长自省、改善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具有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艳彪.网络视频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有效运用[J.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8.

2]宋艳峰,薛秀萍.欣赏心理电影,促进心理健康[J.电影文学200822.




3]王春华.电影疗法:治疗“都市病”的良方[J.校园心理,20080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C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