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陶艺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欢迎阅读!
在陶艺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摘要】通过陶艺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从学生自身情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强化艺术参与的动力,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陶艺 开放性教学手段 心理健康
学生A非常好动,上课调皮捣蛋,一会儿用手故意去撞同桌同学,一会儿用脚去踢前面同学的屁股,一会儿又转过头去跟后面的同学说上几句话,下课了更坐不住,学习成绩也一直落在后面,教师对他毫无办法。可是这位学生一到陶艺教室,却出奇地安静,做出来的作品也很不错。
学校开设了陶艺课,教师先示范制作一件陶艺品《瓦罐》,然后一步一步的示范,并让学生跟着做。结果,就出现了一堆大大小小形似的瓦罐。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感觉意识越强,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罗恩菲德)。由于陶艺本身包括了视觉、触觉等知觉经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运作,因此才受到学生的喜欢。但由于指导教师受陶瓷工艺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制作的工艺性,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他们的童心童趣被忽略了,天性被抹杀了,他们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因此,笔者认为,学生陶艺课中利用开放性的教学手段,才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
开放性教学是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所谓开放性,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其特点是:⑴教学空间的开放性。⑵教学关系的主体性。⑶思维方式的挑战性。而需要其促进的心理健康则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要满足以下五条标准:⑴健康的情绪状态。⑵广泛的活动兴趣。⑶融洽的人际关系。⑷稳定的工作热情。⑸积极的进取精神。正如麦灵所认为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在陶艺教学的实践中,开放性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揉捏中得到宣泄
学生玩泥和制陶能充分表达学生本身特有的思维和认识,是他们的自我表现,是人类原始的个性情感的宣泄和流露。如:陶艺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年幼的小孩因为喜欢泥巴,而在那儿随意地糊泥;也会因为与大人赌气,而用力地敲打泥巴,捏塑泥块。那些成型的并不一定是工艺品,但却是孩子真实情感的流露。在学生泥塑的领域里,很少有理性、逻辑的成分,更多的是他们的直觉表现。我们越是关心人类经验的基本问题,就越发觉到学生陶塑与远古人类陶器的亲近,以及它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甚至现代艺术的某种相似。
回想一些成年人对学生的指指点点,恰恰是对他们创造潜能的抹杀。学生拙朴的造型之所以让人心动,正是因为其表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他们天真活泼的感情,展示了他们积极的创作本能。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逻辑思维的发展,这种创造性的想象力反而衰弱褪色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技法、知识用来创造自己的美,鼓励孩子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要真诚地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意见,要特别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尚不成熟的学生。如:我让学生先拿一块陶泥,让他们闭上眼睛后双手随意捏一番,
再睁眼仔细研究捏过的陶泥像什么?然后在这块陶泥的基础上构思一件作品,想好以后把它做成一件大一点的陶艺作品。创作时,可以讨论,但要独立完成。这一下同学们可高兴了,纷纷开始做“游戏”。最后,学生的作品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比较拘谨的作品变得更夸张、更大胆,有了更多抽象的表现。
二、观察中得到发现
丰富的现实世界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只有发现才能创造美。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学生的经验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仔细观察的机会,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知道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的观点,他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做为教学目标,把发展观念和观察能力做为教学目的,他表明了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和目的的。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在陶艺课的欣赏和认知部分,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充分扩大教学空间。如在做面具的活动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有青铜面具,傩面面具,西藏面具等,还带着学生去参观,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形状和色彩。再如:《大树》这一课的教学,没有观察实践的大多数学生都会做出光溜溜的树干。而我把学生带出了课堂,让他们到外面去观察大树,并用双手触摸大树。这时,他们发出了“哇”的叫声,明白原来树干是这样的粗糙。于是,他们努力的创作出树干的粗糙质感,有的用梳子刮,有的利用泥片弯曲时产生的裂纹,有的挖出一个个小洞……
三、合作中发挥特长
陶艺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面临学生有差异的问题。而合作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良机,这也是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尝试。
陶艺中的合作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创作完成作品。马克思说过:“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资源。”学生在发展中存在差异并不可怕,合作学习能把这种差异转变为一种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把这种差异因素构成的矛盾转化为动力,就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让他们学会各展所长,达到“1+1>2”的效果。如:我让兴趣组的学生合作完成《猪的家园》这一作品时,擅长搓泥条的选择了做猪圈围栏,擅长手捏的设计制作各种猪的造型,擅长构图的负责摆放。在这次合作中,他们不仅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而且共同的作品增进了他们的友谊。
四、评价中得到自信
学生是天真的,纯洁的,和艺术一样爱“真话”,“心里话”。所以学生的泥塑作品可被视为“表象主义“的。对他们的艺术游戏加以简单评定优与劣是不负责任的。
泥塑作品不像数、理、化练习题只有唯一答案,它难有标准答案。欣赏一件泥塑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参加陶艺活动时,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思路、独特的审美观来做自己的作品。虽然每个学生做的作品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因此,我在孩子的作品中发现他们每一次不同的见解,都予以肯定;在孩子提出问题时,我提供的都是参考性的辅助性的材料,目的是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如:我在陶艺室经常碰到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带着他来玩泥,他常常把泥土一块块的堆在一起,看到我时,他会自豪的说,“老师,这是我做的一座
山,好看吗?”当我回答说:“真好看!你想想看,山上还有什么?”“有小树,还有小草┅┅”这个孩子非常高兴的回答我,然后拿着泥巴说,“我要做小树了!”我的肯定给了孩子自信,我的提示给了孩子启发。
可见,开放性教学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通过陶艺教学中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增强了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使他们融入了集体,发挥了特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著:《创作与心智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2.朱智贤著:《学生心理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4.尹少淳主编:《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O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