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咬文嚼字》群文阅读教学

2023-01-03 04:4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咬文嚼字》群文阅读教学》,欢迎阅读!
群文,统编,咬文嚼字,木叶,下册


《说木叶》《咬文嚼字》群文阅读教学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林庚先生的《说“木叶”》都是适合高中学习的文艺随笔

细读两文,有一个发现:《咬文嚼字》和《说“木叶”》两文中的观点和材料可以互相印证,至可以说是“神对应”,这是巧合吗?

朱先生的《咬文嚼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后提出了三个论点: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林先生在《说“木叶”》中主要讨论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笔者重新整合,觉得此文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诗歌语言形象上的暗示性;诗歌语言文化上的暗示性;杜甫“落木”的学习与创造。



一、两篇文章的第一个“神对应”

《说“木叶”》中讨论的诗歌语言形象上的暗示性问题,正好对应《咬文嚼字》中的第一个观点:“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咬文嚼字》中先后举了郭沫若改剧本、王若虚改《史记》韩愈定“推敲”三个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郭沫若把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那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王若虚改《史记》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读来便觉索然无味;至于“推敲”的故事,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作者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咬文嚼字》中的三例能够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但是仔细品读《说“木叶”》就会发现:从整体上看,林先生对“木叶”的探讨正好是对朱先生观点的深入阐释。在《说“木叶”》中,“木叶”一词,改动一个字,就成了“树叶”“落木(高木)”“落叶”“黄叶”。关于“木叶”,最早见于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如期来北渚与湘君幽会;然而,当她伫立北渚之上,举目四顾,却茫然不见湘君。唯见秋风袅袅,令人心颤;洞庭湖面,波涌浪颠;枯枝朽叶,纷纷扬扬。林先生认为“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笔者把“木叶”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疏朗缠绵”———秋风中的最后一片树叶残留在枝头(“疏朗”义),风雨飘摇、处境堪忧却不愿分离(“缠绵”义)

关于“树叶”,文中共举七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笔者把“树叶”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饱满”。

关于“落木(高木)”,文中共举三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笔者把“落木”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空阔”。

关于“落叶”,文中有一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笔者把“落叶”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柔美”。

关于“黄叶”,文中有一例:“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笔者把“黄叶”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残败”。

林先生在《说“木叶”》的篇末写道:“‘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



1




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也是这个意思。



二、两篇文章的第二个“神对应”

《说“木叶”》中讨论的诗歌语言文化上的暗示性问题,正好对应《咬文嚼字》中的第二个观点:“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木叶”一词最早见于《九歌·湘夫人》对屈原《九歌》的理解,有三种看法较有代表性。王逸《楚辞章句》:“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朱熹《楚辞集注》:“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李大钊《文豪》“屈灵均忠爱缠绵,而蔽伤于谗,憔悴行吟,卒沈湘水。”司马迁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到国君的疏远,却仍在《九歌》中寄寓“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九歌》中的“木叶”既寄托着屈原忠君却见疑的悲愁,也寄托着他对楚国割舍不下的缠绵的爱国情怀。简而言之,“木叶”意象在诞生之初所寄寓的情感是“忠爱缠绵”。换句话说,“木叶”在文化上的暗示性就是“忠爱缠绵”。在《九歌》以后的诗歌中看到“木叶”一词,就会联想到“忠爱缠绵”,这就是《咬文嚼字》中所谓“联想的意义”。诗人们反复使用“木叶”一词,就是一种“历史过程上”的“累积”。这种“累积”对于“木叶”在《九歌》中的初始意义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林先生认为“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屈原以后,诗人们爱用“木叶”一词,《说“木叶”》中共举五例:

谢庄《月赋》:“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虚构陈王曹植与文学侍从王粲的对话来描绘月亮,抒发羁旅孤独、“怨遥”“伤远”之感和思人怀归之情,正切合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间谢庄的处境。公元433年,谢家一脉的谢灵运被杀,使谢庄感到惶恐不安,也许是为了明哲保身,也许是为了皇上开恩,也许是感到孤立无援,也许是想以屈原自况,谢庄在诗中用“洞庭”“木叶”表达对“君臣相得”的企盼。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诗的开端是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如此秋景,令人联想到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节士”为何会有寂寥悲凉之感呢?从“木叶”这个词就能联想到“节士”可能有不遇于时的悲愁,而这种悲愁并不是绝望,应该还抱有报国建功的理想。果然,后三句的情调一变,不被重用的牢骚变为慷慨激昂。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这种“羁旅思乡”又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感也很契合屈原“行吟泽畔”时对楚国和怀王的忠贞和思念。《九歌》里的“洞庭”是湘夫人和湘君约会的地方,那么王褒诗中的“洞庭波”既写出了秋风吹动木叶的情态,又何尝没有寄托征夫想与亲人相聚的愿望呢?

柳恽《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沈佺期《古意》“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柳恽《捣衣诗》从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沈佺期《古意》中的“卢家少妇”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诗句鲜明地表现了思妇的心境。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FzG.html

相关推荐